看完别忘了点击关注和喜欢哦
1941年2月,当壮志踌躇的隆美尔将军带领德国非洲军踏上非洲大地时,大概也未曾料想,这片广袤而又荒凉的地域将如黑洞一般吞噬掉交战双方难以计数的人员、装备和物资。时间转眼来到了1942年11月,此时的北非德军既经历过夺取托布鲁克的辉煌,也遭受过折戟阿拉曼的磨难。随着盟军不断巩固在地中海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北非德军的补给状况日益窘迫,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盟军倾斜。对隆美尔及其麾下的数万德意联军而言,如果没有强力的增援与充分的补给,那么走向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
不幸的是,此时的德国——无论是兵力还是注意力——都被东线所牢牢吸引,尽管德军在列宁格勒尚无进展,伏尔加河上已然是危机四伏,但希特勒仍坚信自己胜券在握。这种自信部分是因为强大的“虎”式坦克入役,以及运用这种新式武器的重装甲营陆续成军。1942年底,作为首批组建的三个陆军独立重装甲营之一,第501重装甲营完成训练后分批赶赴北非,先头单位几乎刚一卸船就卷入了稳定和恢复德军战线的战斗中。在几次成效不一的作战行动后,“虎”式坦克虽然锋芒初露,但未能从整体上左右战局的发展。到了1943年2月初,尽管北非的战局已经日趋明朗,但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仍决定派遣新组建的第504重装甲营赶赴战场,最终两个营的官兵在漫漫黄沙中提前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第501重装甲营的组建
德国“虎”式坦克的研制,可以追溯至1937年启动的30吨级“突破车辆”(Durchbruchwagen)项目。1938年9月6日至9日,亨舍尔公司研制的“突破车辆”底盘进行了初步测试,陆军武器局对其性能基本满意,批准继续研制。1940年10月31日,“突破车辆”被正式命名为“六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突破车辆”的设计代号也保留,但同时又采用了一个新的VK 30.01(H)代号。
就在VK 30.01项目还在进行的同时,1940年6月,陆军武器局研测处第6科又与亨舍尔签订合同,让其在VK 30.01底盘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底盘,以安装带有105毫米28倍径火炮的新炮塔。由于重量增至36吨,因此代号也就变成了VK 36.01(H)。而早在1939年6月30日,该科就已经要求克虏伯公司设计这种炮塔,但在1940年7月设计工作被暂停,因为这种重型坦克的前景并不明朗。
到了1939年底,波尔舍公司也开始尝试设计坦克,并将其命名为100型(Typ 100)。在这个项目上,费迪南德 · 波尔舍博士凭借着与军队高层的良好关系,从陆军武器局研测处第6科获得了自由发挥设计的权力。波尔舍公司的研发团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电传动系统的设计上,而把其它部分包给了其它公司进行生产,比如车体交给了克虏伯,风冷发动机来自斯太尔,电器元件来自西门子,底盘的装配是交给尼伯龙根工厂。
在获得了三个装甲车体的制造合同之后,克虏伯公司又于1941年2月向波尔舍提出建议为其100型坦克设计一种安装88毫米56倍径坦克炮的炮塔。1941年4月,克虏伯公司从波尔舍获得了详细设计并生产6座这种炮塔的合同。
1941年5月26日在伯格霍夫的鹰巢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希特勒在审视了坦克与反坦克武器当前的研制状态与计划之后,做出了以下指示:
● 波尔舍博士和亨舍尔公司各自的重型坦克研制工作都要加速,力争在1942年夏各拿出6辆来。
……
● 要对将88毫米坦克炮装在亨舍尔坦克上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
● 前部装甲厚度必须有100毫米。波尔舍和亨舍尔在1942年完成的坦克侧面装甲厚度有60毫米就够了。
为了回应希特勒的指示,陆军武器局研测处第6科与亨舍尔公司重新签订了合同,让其对VK 36.01底盘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合安装带有88毫米坦克炮的炮塔。而在5月26日的指示之后,波尔舍的100型也开始向101型(Typ 101)设计进化,车体前部装甲增至100毫米,并升级了发动机,而车体形态和炮塔都保留了100型原来的方案。1941年7月,克虏伯公司从波尔舍公司获得了制造100个装甲车体的合同,同时还获得了制造100座包含武器在内的炮塔的合同。造好的装甲车体与炮塔将交付给尼伯龙根工厂,该厂已经获得了装配合同。
由于波尔舍与亨舍尔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两家公司设计的重型坦克作战性质都一样,且底盘重量也差不多,都是约45吨,因此它们都被归入了一个名为“虎式项目”(Tiger-Programm)的研制框架中,代号分别为VK 45.01(P)和VK 45.01(H),同时“六号坦克”的名称也被转来,还赋予了它们“虎”式的绰号。
亨舍尔公司首先是在1941年7月从陆军武器局研测处第6科那里获得了装配三辆“虎”式原型车的合同,随后从陆军武器局武器与装备生产处第6科获得了首批100辆的量产合同。而在第一辆原型车完成之前的1942年4月初,第二批200辆的量产合同接踵而至。1942年4月15日,亨舍尔“虎”式一号原型车完成装配并进行了行驶测试。
而对于这种新型重型坦克,德军也早早就开始了新部队的组建工作,以合理地驾驭并应用这些钢铁巨兽。1942年2月16日,第501和502重装甲连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州的首府埃尔福特(Erfurt)组建,人员主要来自驻扎在埃尔福特本地的第1装甲补充营,以及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的普特洛斯(Putlos)装甲兵炮术学校调来的一些人员。同年5月10日,陆军第501重装甲营正式在埃尔福特组建,原来的第501重装甲连更改番号,成为了该营的第1连,第502重装甲连则成为了该营的第2连。由34岁的前第3装甲团第3连连长汉斯-格奥尔格 · 吕德尔少校(Hans-Georg Lueder)出任首任营长。
1908年10月2日生于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全名为卡尔 · 汉斯-格奥尔格 · 威廉 · 路德维希 · 阿尔弗雷德 · 吕德尔(Karl Hans-Georg Wilhelm Ludwig Alfred Lueder)。早年经历不详,1920年代末期参军进入魏玛国防军,1931年10月1日晋升为少尉,当时是在格罗森海因(Grossenhain)的第12骑兵团第2连服役。1933年10月1日晋升中尉,1937年8月3日他与团长阿道夫·冯·克莱斯特的小女儿结婚。1938年1月1日晋升为上尉,随后被任命为驻扎在奥地利默德林的第3装甲团第3连连长。随后他率部参加了1939年夏爆发的波兰战役,但之后近两年的具体经历不详,1941年7月1日晋升为少校。1942年5月10日前往埃尔福特出任新组建的第501重装甲营营长。1942年11月来到突尼斯之后他首先指挥一个以该营先到达部队组成的小规模战斗群,接着在12月初再次统帅全营。1943年2月底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之后卸任营长职务,被送回了国内。1943年7月起开始在帕德博恩担任坦克训练班的教官,这个训练班的职责是进行“虎”式坦克的训练。1944年春末,他离开了这个岗位前往法国转任第116装甲师第16装甲团团长。1944年8月1日晋升为中校。1944-1945年冬,吕德尔又被调往陆军总司令部装甲兵总监办公室,担任一名顾问及联络官,1945年1月30日晋升为上校。后来他又被调往东线担任第6集团军司令副官。战后,吕德尔于1955年12月19日以上校军衔重新加入了组建中的联邦德国国防军。1956年出任部队局装甲部队办公室主任。1959年2月1日出任新组建的第33装甲旅首任旅长,1961年6月30日卸任,来到汉诺威转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61年12月底,吕德尔被晋升为准将。1966年3月31日他从校长职务上退下。1989年8月29日在汉诺威去世。
1942年5月23日,第501重装甲营奉命进驻埃尔福特西南面十几公里处的奥尔德鲁夫(Ohrdruf)训练场,计划装备波尔舍公司的“虎”式坦克(即“虎”P),维修人员和驾驶员前往奥地利的尼伯龙根工厂熟悉装备、接受训练。然而,“虎”P的生产进度极为缓慢,起初,尼伯龙根工厂计划在1942年5月完成并交付10辆,其中一辆已经在4月完成,赶在希特勒生日时进行了展示。但是由于电传动系统存在缺陷并一直在不断修改,导致装配工作从一开始就断断续续,直到6月份才又有一辆成品交付测试,7月和8月一辆都没有。1942年8月初,第501重装甲营接到命令,改为装备亨舍尔公司的“虎”式坦克。
在德军原来的设想中,第501重装甲营是要与同期组建的第502重装甲营(1942年5月25日组建)和第503重装甲营(1942年5月4日组建)一起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战区。苏军此时根本没有有效的武器可以克制这种新式重型坦克,在广袤的卡尔梅克草原上,“虎”式坦克不难找到一块理想的战场。然而,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易手,苏军与盟军在东线和北非相继展开进攻行动。于是1942年夏,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被许诺将得到两个“虎”式坦克营的增援--第501和第503重装甲营。而第502重装甲营则将派往列宁格勒战区阻止苏军的攻势。
按照1942年8月15日德国陆军颁布的K.St.N.1150b号和K.St.N.1176d号部队编制表,第501重装甲营将编成一个拥有2辆“虎”式坦克及5辆三号坦克的营部连,以及两个拥有9辆“虎”式坦克和9辆三号坦克的装甲连。“虎”式坦克的总数将为20辆,三号坦克的总数为23辆,其中5辆是在营部连中单独编成一个轻型排。
1942年8月,第501重装甲营转移至下萨克森州的法灵博斯特尔(Fallingbostel),准备接收坦克。但是到8月底只接收了2辆“虎”式,10月份则接收了8辆“虎”式和全部三号坦克,剩下的10辆“虎”式到11月才交付。“虎”式坦克交付速度如此之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亨舍尔“虎”式也存在着传动系统的问题,还在不断地改进设计导致耽搁了量产,大部分坦克还停留在生产线上,截至1942年12月31日,亨舍尔公司位于卡塞尔的工厂总计也只下线了83辆(一说76辆)“虎”式坦克!二是与此同时,德国陆军还在组建另外几个重装甲营,希特勒还下令将首批下线的“虎”式优先调拨给在列宁格勒战区作战的第502重装甲营。
1942年10月初,第501重装甲营开始着手进行各种适应热带地区作战的换装工作,在此期间,在非洲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原第8装甲团第1营营长约翰内斯 · 屈梅尔少校(Johannes Kümmel)也来到法灵博斯特尔,向该营官兵传授沙漠地区装甲作战的经验教训。
1941年7月9日在担任第8装甲团第1连连长时获得骑士十字勋章,1942年10月11日在担任第8装甲团第1营营长时获得橡叶饰,1944年2月26日在意大利死于车祸。
对北非的德军来说,1942年11月可谓灾难性的一个月。10月23日,蒙哥马利指挥英军在埃及的阿拉曼地区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德意联军的防线迅速土崩瓦解,到11月7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时,隆美尔已经损失了12000人和350辆坦克,德意联军被迫退守至突尼斯边境。为了应对英军在阿拉曼发动的猛烈攻势,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作战部于1942年11月2日下令加快将第501重装甲营第1连调往非洲。11月8日,盟军又在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发起了代号为“火炬”的登陆行动,当地的法军望风而降。11月20日,英军在14天内奔袭了850公里后夺取了班加西,虽然受制于补给状况而止步于卜雷加港,但处于两线作战的德国非洲军团显然已经到了生死关头,隆美尔元帅的呼救声更是一波高过一波。
就这样,最后只有第503重装甲营于1942年11月底被派往了斯大林格勒战区。首批组建的三个装备“虎”式重型坦克的独立重装甲营分别被投入到了突尼斯、列宁格勒和顿河三条战线上,在相距3000公里的两个战场上各自展开战斗。不仅并肩作战成了空谈,更谈不上什么营与营之间相互交流作战经验,技术装备和人员上互通有无了。
第501营奔赴北非
盟军于11月8日在北非登陆后,第501重装甲营的首批部队于11月10日被装上了火车,前往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雷焦(Reggio),准备在那里装船运往突尼斯。
11月18日,运输队抵达了雷焦。从11月20日开始,第501重装甲营第1连的坦克陆续被装上火车渡轮和海军登陆舰。而轮式车辆则又辗转了一段路途,来到西西里岛西北部的巴勒莫(Palermo)登船。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为了保证安全,人员都没有与装备同船,而是搭乘Ju 52和Me 323运输机前往非洲。另外,第2连的9辆“虎”式和9辆三号坦克则被暂时留在雷焦,推迟运往突尼斯,准备临时用于占领法国南部的行动。11月22日,运载着营长吕德尔少校和副官沃尔夫冈·哈特曼中尉(Wolfgang Hartmann),以及首批该营官兵的Ju 52运输机降落在了突尼斯城。
11月23日,装在意大利火车渡轮“阿斯普罗蒙特”号(Aspromante)上的首批3辆“虎”式坦克和2辆三号坦克抵达突尼斯城北面40公里远的比塞大港(Bizerte),这3辆“虎”式分别是11号、112号和132号。四天后的11月27日,142号“虎”式也在突尼斯城的港口驶出了M.F.P. 477号登陆舰的船舱。
在盟军飞机和潜艇的猛烈打击下,德军向北非输送的装备补给损失惨重,仅坦克一项的损失率就高达12.7%,1942年12月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2.6%。然而,第501重装甲营在跨越地中海的运输过程中居然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运气实在是相当不错!
盟军在北非登陆之后,德军的当务之急莫过于扩大突尼斯桥头堡,希特勒任命装甲兵上将瓦尔特·内林(Walter Nehring)在突尼斯组建第90军,并通过凯瑟林元帅转告他,正在途中的6辆“虎”式重型坦克将会对战斗起到决定性作用。此时,盟军从阿尔及尔出发,一路东进,正试图逼近突尼斯边界,两支旅级混编特遣队——英军哈特特遣队和布雷德特遣队(Blade Force)首先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11月24日,英军第78步兵师也跟了上来。随即,德军和盟军在朱代伊德(Djedeida)和泰布尔拜(Tebourba)展开一系列小规模攻防战。对德军来说来,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距其主要港口比塞大港48公里,距突尼斯城不足32公里的泰布尔拜。于是,内林将军命令第10装甲师师长沃尔夫冈 · 费舍尔中将(Wolfgang Fischer)夺取该地。
北非之虎未完待续共5篇
喜欢请关注,请多多支持原创的发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