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神秘而圣洁的土地。它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有着古老的传统和虔诚的信仰。就像是沙漠里长不出玫瑰花一样,雪域高原不同于烟雨江南的鸟语花香与小桥流水,它是一种悠远宽广,一种深沉大气,一种心灵震撼的壮美!它是藏羚羊的摇篮,牦牛的乐园。蓝天,白云,雪山,河流,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独特的高原风情。危耸的皑皑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场,美丽绽放的格桑花,迎风飘扬的经幡,这个充满神秘,充满魅力的地方,总是让人魂牵梦萦,心向往之。
但是对于驻守在西藏的边防军人来说,西藏不仅只有美丽的风光,雪域高原带给边防军人的更多是严寒和艰险。但他们从不畏惧,只因戍边是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几十年的披荆斩棘,几十年的风雨兼程。艰难的生活环境从不曾让西藏边防军人选择放弃,反倒更加磨砺了他们的顽强斗志,坚定了他们的崇高信仰。他们忠诚地履行历史使命,更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边境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西藏边防军人,从军35载,其中28年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雪域高原戍边卫国,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参谋、团副参谋长、团参谋长、团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等职,大校军衔。虽然他早在16年前就回到内地,但只要提起西藏、说到边防,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抒不尽的情怀,因为他在那里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华年、走过了最坎坷的奋斗之路、留下了最难忘的美好回忆。
一代代的西藏边防军人,就像雪域高原一座座耸入云宵的冰峰,用青春驻守着祖国的南大门,用热血捍卫着共和国的安宁。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被世人誉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与高寒缺氧抗争,与死神拼搏,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祖国的尊严,默默地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无私地奉献。风里来,雨里去,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常常是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他们用生命书写着生命,用忠诚铸就了不朽的军魂。多年的戍边生活,使得他们的心魂早已经融入西藏雪域,身虽已回,心却尤在。
1980年,才2岁半的我,就随军到了父亲所在的边防团。在西藏上完了小学、初中。我的很多亲戚朋友和同学现在还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西藏,保存着我童年、少年时期的珍贵回忆,是我一个美丽的遗梦。
1991年,全家人一起回兰州,我们乘车走青藏线,从藏北草原经唐古拉山口一路颠簸了两天两夜。在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全然一片冻土,泥土层的水分长年结冰,山口天气不稳定,即使夏天,公路也经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见。而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六月飞雪,人烟稀少,寂寞苍凉,道路两边白雪茫茫,仿佛总也跑不到尽头。好不容易到了格尔木时,我们一行人又冷又饿,吃喝活像难民一样狼吞虎咽,引人侧目。虽然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回想起父亲和战友们当年进藏的惊险历程,我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我们坐的车是进口的越野车,性能好,有空调,我们走走停停,虽然条件不好,可也住的是旅店。父亲他们当年坐四面灌风的大卡车、睡帐篷,其中的滋味非亲历者无法体会。其情其景多少有些和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的描述相似: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000年7月,从地方大学毕业后,我最终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携笔从戎,特招入伍再次回到绿色军营,17年的军旅生涯,自身也是感悟良多。于是乎,很想写一本关于边防军人的书,以父辈和当代边防军人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为基本素材,把一代代边防军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懈追求的精神丰碑展示给读者。
我们这一代人在小的时候都有十分浓重的英雄情节,总觉得英雄似乎生来就是英雄,一般人不能望其项背,更不敢奢望去超越他们。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真实的感受到,英雄其实就在我身边,原来英雄与我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只是我一直把他们当成了平凡之人罢了,也许这就是所谓平凡之中见伟大吧。
当年父辈们曾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也为了边疆建设冒过生命危险,经受过生死考验……所以他们的时代是崇尚英雄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光荣的时代。回望过去,他们的人生道路就如保尔说的那样: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本书就是以父辈和当代边防军人的动人故事和感人事迹为基本素材凝练而成,书中故事都源自真人真事,其情也真,其事亦实。但愿此书能引起读者共鸣,对边防军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边防事业做出过牺牲和奉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