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现风
写于2021.8.11
-----河南杏坛网研社“烹茗煮书”后的感受(二)
河南杏坛网研社“烹茗煮书”活动结束后,直至今日我内心依然难以平静,再一次打开cctlk软件,学习前辈们的“煮书”方法。
“烹茗煮书”环节二:本书对你启发最深的地方是哪里?请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收获。
颜宝玲老师说:教师的读书、写作、乃是生活,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回归自己的课堂,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刺痛、觉醒和收获。
刘飞老师说:读此书有三点体会:第一点已做到,坚持做的精彩,才能写的精彩;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第二点很受益,在不断的写作中,坚持养成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习惯,让经验理性化,对造诣的理解更为深刻、清晰。自己的改变是,实践、读书、写作三个点打通之后有了进步。第三点需要做,写作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条理化、理性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精细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是表达,而且也是梳理,梳理也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梁老师说:读这本书对我启发最深的就是第三十五条建议:教师不可不知的两个教育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信任书籍,不被动读书,不再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在读“二手书”;第二个观点:有目标的读书,告别无明确目的、无选择,随性的阅读。要做到有目标、精准的阅读。
于德明老师说:教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你的教育做得有多精彩,书就写得有多精彩。先把自己的教育做好,书是文字呈现思想的一种形式而已。
宋艳丽老师说:读这本书对我启发最深的就是第三十五条建议:写有主题的教育日记。宋老师说,自己以后的写作方向是,放到学生的身上来,余出时间和精力,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去写一些和学生、学校、课堂有关的文章,促进自己的成长,坚定自己的方向,做星星之火,照亮学生。
李现风老师说:读这本书对我启发最深的就是第二条建议:教师怎么过“研究的生活”。吴老师说,教师多观察、多反思、多写作,就是一种研究的生活状态。我自己一直误认为在课堂中,自己处在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班级管理的状态中,读了吴老师的这一本书才知道,自己离研究性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自己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的生活”,并且应该马上动手写作,过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研究的生活”。
赵建岳老师说:只要想写,自己是能把教育写作这件事情做好的。这本书中写作的内容无处不在,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谷保红老师说:把手机放到一边,让自己在追求专业生活中,创造性地让自己无聊、思考,思考的越久、无聊的越久,能写出来的东西越多。
杨丽红老师说:思考时想到方向,做、让我们的生活更充盈。
杨丽红老师说:读这本书对我启发最深的就是第三十六条建议:独立解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了解一个人,一篇文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走进他很多的著作,成一条纵线,甚至要看同时代的很多人的文章,走成一条横线,这样的解读,这样的了解,才会更深刻。
继续一边听、一边按下停顿健,又不停地一边按下后退键,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来,并且又重新翻开吴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对照着每一个老师启发最深的那一条建议,再次阅读,重新体会一下这条建议对自己的再一次启发,紧接着马上打成电子版,一边敲打键盘一边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做。
所谓“煮”书;其实就是一种能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的过程。因为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生活告诉我们:食粮是要煮熟后才会有利于更好地消化。我们读书消化的过程就形如一个 “煮”食粮的过程,而认真、激情的态度就是“煮”书所必备的“火”,火候可大可小,这都需要“书厨”来很好地把握。
发言的每一个老师,都已经做得非常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特别多,这也是我近两天为什么一直在整理和反思“烹茗煮书”专题中每一个老师的发言和思想观点,但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虽然他们已经很优秀了,但依然谦虚、努力、用心地在寻找着突破自己专业素养的突破口。我虽然不知道我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在读“第三手”书,还是在真正的“煮书”,但我觉得每一个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借用梁波涛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觉它们就是一把锤子,砸醒了我脑海中腐朽的认识、惰性的滋生,自己一定要用清晰的大脑来努力“煮书”和坚持写作,用“煮书”和写作来充实和丰盈自己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