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小桑呀,欢迎来到我的能量书屋❤️
今天是我读经典—华杉讲透《论语》的第三天,主要学习了学而篇中的从说话的语气和神色中最可以观察人,原文只有一句话,看似简单易理解,但仔细想来,生活中却存在很多的相关事例可以与《论语》中的这句结合起来,也能帮助我们看透人心,重用贤才。
❤️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相关释义:
“巧言”,就是花言巧语。
“令色”,“令”是善,就是伪善的神色,巴结人的神色。
❤️译文: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义之辈。
❤️感悟—以经典推及自身
这句话很简单,我们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短小精悍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说从一个人的面色和神情可以判断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恰巧这句话就是说要从说话的语气和神情中去推断这个人的人格。巧言令色,善于伪装的人,不是仁义之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真的能掌握这一项技能,辨别真伪之人,那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如果把这句话进行拆解的话,可能就不只是简单的一层含义了,按我自己的理解的话,可以拆成或者说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
1.说话花言巧语,并不一定是真的“仁”
能把你哄得很开心,说话各种巧言令色,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要觉得别人是真的在夸你,说话好听,背地如何说你并不知道,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自身要有辨别能力。
我曾经有时候还蛮羡慕那些说话深得人心的人,可后来想想,会说话的人不一定就真的会办事,也未必能把事情办好。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只把工作做到嘴上的人,以前上学的时候有几个值日的同学,每次都不见人影,在之前都说好的,就是嘴上功夫,等下次再说的时候,就是口头上简单应付:知道了,我以后一定积极值日,你这么善良,通融一次嘛,哈哈。上次是真的有事,这次肯定完成。
主要是在老师面前就是表现出我要问老师题,晚点值日,老师也会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但每次大家都值完日了,她才来,还嘻嘻哈哈,在老师面前就装的很好,让人感觉态度好像还挺真诚,这种人有时挺无语。
每次都会因为这个和他吵起来,但现在想来,这样的人我其实也没必要生气,话说到一定程度,做不做是她的事,就算我多做了,也没什么的,反正这样的人走到社会自会有人治。
2.违心说好话,迎合妥协的人失去了“仁”嘛?
这一点我真的好好思考了一下,我以前可能认为那些去迎合上级,妥协求人办事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缺乏自身的一股韧劲。
可直到自己亲身体验过这种感受,才明白我在工作或者学习过程中,有时候可能真的得低头,生活就是这样,可难道这样就说我不是一个“仁德之人”嘛,读完之后我认真反思,反复揣摩这句话,才知道并不能简单这样界定。
在现实生活面前,我们谁都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无奈去迎合他人,为了求人而不得不“花言巧语”,可能赢得了他人的欢心,这个事才有可能办成。
那这样的行为我觉得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仁者之心,反而只能代表一种当时的选择。所谓的不是仁者的人,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为了权贵不择手段,极致拍他人马屁,以致于丢掉自己的初心,丧失了尊严,才是世人所不认可的。
关于仁者之人的理解,可能真的不能太简单去思考,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观点要深入剖析,只从表面上看,可能不会有很大收获。
写在最后
这可能就是经典所带给我们的认知吧,在读经典中品味人生,一点一点深入解析自己,其实也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拆解,读到一句话的时候,解析含义,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反思自己的每一种行为,对自己定位明确,逐渐成长。
再来重新看一下这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诫我们不要被一个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看其实际行为,做到远比说到更可贵,这也是“仁者”所通有的。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内容,这句话仔细分析思考,一定还有其它含义或者感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我们一起在经典中感悟人生 ,持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