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很有意思,讲了一堆的故事,故事之间也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如果你真把这本书当故事书来看,那你就错了,我们还是来读一读这本书的副标题的吧------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这本书的序言是这样的:
序 言
问题:没有人会读序言。
解决方法:把序言当作第一章。
解决方法带来的新问题:第一章很无聊。
新的解决方法:删了第一章,把第二章作为第一章。
是不是第一次看过这样的序言,我也是。再看看作者的背景,原来也是一名程序猿出生,程序猿有一个特点:很会解决问题。任何用户提出一个问题,程序猿立马能提供解决方案。他们通常能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是你不擅长的、你所厌倦的还是你无暇顾及的,要想解决,就请交给我们(程序猿们);或者是:解决难题,立等可取;不可能的任务,耗时稍长。但如果你经常和他们打交道,也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声称解决的问题,通常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那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止是解决问题的人,提出问题的人也一样),这是这本书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其中一个观点:找到真正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要重要的多,因为找到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这本书很薄,只有160页,每页的字还很大,而且平均3、5页就会有一面插图,但却是一本让人看起来不太好懂的书,它的第一个部分从一个故事------商务楼里人们抱怨电梯运行速度慢开始,说明了问题的本质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第二部分用一个竞标案来说明确定问题的定义是很复杂的,但是不能因为复杂而停止探寻问题的定义,这一段是我最不懂的地方,刘主编在这课里也没有怎么提到对这部分的说明,期望是否有观众能帮我捋一下这本书第二部分的意思?(当然我也会重新阅读本书来获取更多的收获)接下来的部分会比较好懂,首先是要找到问题到底要问什么,就是要不断的提问,找到问题所属的层面,然后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述,不能模棱两可。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讲一个老板和员工的故事,一个教育机构的老板招到了一位客户,因为客户学习时间为假期,而且人数较少,老板开了优惠价,并且给出是2小时一次课程,但是他对员工的说是1.5小时,员工于是就按1.5小时给客户排课,员工和客户碰头后按照老板对自己说来和客户沟通,结果客户不干了,打电话给老板,结果可想而知,员工被老板训斥了一顿,说员工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后面的处理结果就不赘述了,只是想说明一下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沟通不畅导致的种种问题,谁都没错,谁都觉得其他人错了。
这本书第四部分的题目是问题该由谁解决,这部分的三个故事可以用这么三句话概括:别人的问题就由别人自己去解决;有时,试着将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也许能打开局面;给别人一点善意的提醒,也许他就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了。《你的灯亮着吗》书名就是从第三个故事来的,为了解决隧道突然遇到停电而可能导致交通事故,通常在隧道的入口处会挂上一个警示牌:进入隧道,请打开车灯;但是会出现一个问题:当车到达目的地后,会由于车主忘记关车灯,而导致汽车电量耗光无法启动,按正常的思维来提醒即将出隧道的车主关闭灯光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现在是白天,并且你车灯开着,请关闭车灯;如果现在是白天,并且你车灯关着,请保持关闭;如果现在是晚上,并且你车灯开着,请继续开着;如果现在是晚上,并且你车灯关着,请打开车灯;如果真有司机在出隧道的时候看了这样的标语,那么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于是隧道工程师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是假定车主是一个正常的有常识的人,就只在隧道出口挂一个标识:你的灯亮着吗?让车主自主判断自己该做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连这种常识都没有,这个人也可以告别驾照了。(在这里说明一下:本书首版于1982年,当时的汽车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有光感灯光,或者熄火后自动关闭灯光这样的设定,这里不纠结于这个故事本身,而是要看到这个故事背后所体现的人们的智慧,或者是作者想借助这样的故事来告诉读者思考问题要简单,这就想到了上一本书《极简主义》的第一个理念了)但是我有不懂的地方就是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标语来做本书的题目,他大可以使用其他章节的大标题,比如:问题到底是什么来作为书名的,他用这句话来做题目的用意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我相信我还会带着无尽的问题再来重读这本有意思的“故事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我希望能找到作者隐藏在深处的“金玉良言”,又或者和剥洋葱一样,最后就没有最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