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大家现在好!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主题重阳。因为还有三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了,而且这个节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重阳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古人认为1、3、5、7、9都是阳数。古籍《周易》上有“以阳爻为九。”所以被称为重阳节。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传说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吴均写了一本书《续齐谐记》记载了重阳节的来历,是被后人认可的有关重阳节的起源之说的。说有一个桓景人家患了瘟疫病,他的父母都被感染死去了。他于是就到山上访仙学艺。他每天勤学苦练,学习技艺。后来学有所成,仙人跟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仙长赠他降妖宝剑,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密授他癖邪用法。让他驾着仙鹤回家去。他回到家乡寻找瘟魔,大斗几个回合,终将瘟魔杀死。从此便有了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到了汉代便有了重九日饮酒宴会,祝福期寿的活动。并且在唐朝被正式定下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举行祭祖敬老活动,登高“辞青”,佩戴茱萸,饮酒赏菊,辟邪祛病,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先来看茱萸有几种,大概有四种,分别为: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山茱萸科的草茱萸;芸香科的吴茱萸;芸香科的食茱萸。他们之间的区别是,芸香科的茱萸有特殊香味,但是芸香科的食茱萸有刺,不太可能用来佩戴,食茱萸主要是以前人们用来作为调料用品的,古称“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吴茱萸有香气,可以用来佩戴。山茱萸科的两种,草茱萸属于草本,根茎较软,也不太适合佩戴,因此只有山茱萸可以佩戴。吴茱萸虽然有香气,但是果实颜色略暗,是密集型的圆锥形果实,山茱萸没有香气,但是蒴果晶莹剔透,非常美观。
大多数人知道古代重阳节佩戴茱萸,都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所知,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里面提到了“佳节”、“登高”、“插茱萸”、“团聚”。这里茱萸的习俗应该是“插”这个动作。西晋的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也是“插”。
从植物分布来看,山茱萸分布在黄河流域为多,芸香科吴茱萸主要是以南方为主。王维是山西蒲州人,他所写的“山东兄弟”是指的华山以东,也就是自己家乡的兄弟,而山西晋南一带只有山茱萸分布,几乎没有吴茱萸,因此窃以为王维所说的“遍插茱萸”应该指的是山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是汉族地区大多数人的习俗,因此,不可能都是山茱萸,再加上在关于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现在版本《神农本草经》就有区别,此书成于东汉,经口口相传,原书在宋代以后已亡佚,因此现在版本并不能肯定就是当时原著。再加上有人发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在引用该书对吴茱萸的介绍时没有“吴”字,怀疑原书恐怕只是管这味药叫“茱萸”,“吴”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汉唐时期,茱萸是一个大概念,并不像后来分得那么细,因此,各地百姓依据茱萸的地理分布,就近取材,有用山茱萸的,有用吴茱萸的,各不相同,似乎更为妥帖。
重阳节插茱萸、赏菊饮酒,登高团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敬老节日,关于习俗自然各地不一,这也是风俗各异的表现。就好像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习俗,北方山多水少,自然不会赛龙舟,关于艾叶传统有南艾、蕲艾、海艾、北艾之区分,自然不能非要问出所以然。因此,重阳节插茱萸也不能太过于较真,最重要的是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精髓,那就是敬老爱老,全家和睦,那才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