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听前思考
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
马尔克斯真实的经历与《百年孤独》有怎么样的重合?
为什么克林顿说“加西亚·马尔克斯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人生?”
02 书中金句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03 精华笔记
一、书与作者
《活着为了讲述》是《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Márquez)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的文学标杆”。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
二、自传的独特之处
人物传记有很多种写法,比如在我的书架上,有关加西亚·马尔克斯有十几种:《布恩迪亚家族的秘密:百年孤独背后的历史真实》,《四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中学时光》,《马尔克斯在卡塔赫纳》,做记者的弟弟对他的采访,小妹阿依达·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回忆《加比托:梦见马孔多的孩子》和作家毕生好友门多萨的《加博:信件与回忆》。以及已有中译本的《回归本源:马尔克斯传》,《马尔克斯传:早年生活(1927-1970)》,各自关注的时段或角度不同,晚近的杰拉德·马丁的《马尔克斯》堪称其中集大成者。
但这一本《活着为了讲述》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传记。一方面当然因为是作家的自传,独一无二,容易让人认定这是最可信任的信息源,“如何成为马尔克斯”的官方指南;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这本书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一个文学青年的成长史,一位作家的阅读史外加私房书单还包含了很多友谊的故事,爱情的故事,还是一部角度独到的哥伦比亚历史和文化百科。
三、文学青年马尔克斯的阅读史
马尔克斯的寻根之旅中有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当母子俩称乘坐的小汽船在马格达莱纳河上的暴风雨中摇摆时,文学青年马尔克斯一边抽着最便宜的黑烟丝一边重读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八月之光》。那是他当年的精神导师,也是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教会了马尔克斯如何用极精简的词汇捕捉到加勒比热带的本质。在描写淤泥,蚊子,大沼泽,铁皮屋,香蕉园的一路上,作者穿插进去福克纳,萧伯纳,康拉德一系列外国作家的名字,却毫无违和感,因为这些都是在当时影响那个文学青年的前辈。
四、一部父母望子成龙的幻灭史
22岁的马尔克斯在念了3年法律专业后辍学,这让父母大失所望,一度与他断绝关系。他在自传中提到:“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期望,家境贫寒却不惜任何代价供我读书。辍学这种傻事,甭想让他们接受。尤其是爸爸,他几乎什么都能原谅,唯独不能原谅我拿不回一张挂到墙上,帮他圆大学梦。”11个孩子的大家庭的长子,打破了父母在家中挂起大学学位证书的梦想,一心想要当个作家。马尔克斯坚定地告诉父母:“这辈子我只想当作家,也一定你能当上。”
五、影响作家一生的“香蕉惨案”
1928年12月6日,在作者的故乡阿拉卡塔卡发生了香蕉工人罢工事件,最后以军警开枪屠杀平民告终。传记作家索·萨尔迪瓦尔把这一惨案称为“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生与作品影响最大的一桩历史罪行”。马尔克斯在自传里说:“把这个挥之不去的事件写进小说时,我将脑海中盘桓多年的恐惧化为了确切的数字,将死亡人数定在了3000……”
多年以后作家的虚构变成了现实,在香蕉工人大屠杀纪念日,一位参议员发表讲话,倡议为死于军队之手的3000名无名烈士默哀一分钟。小说家的虚构成为了历史,这看似荒唐,但其实虚构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现实。《百年孤独》的历史终将在不可遗忘者手中破解。
六、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活着为了讲述》表面上是人物自传,其实真正的主题或许是作家一生的追问: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在这部自传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与作家的虚构作品相关联的细节。对外祖母、妈妈、妹妹的记忆都可以在小说找到回响和变体。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读者渐渐忘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又一次沉浸于马尔克斯创造的文学世界里。
七、总结
马尔克斯的自传以旅行开始,也以旅行结束。《活着为了讲述》这本自传真正的主题是文学本身,文学能够救赎记忆,因为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被讲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