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深圳某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做了一场团队教练。对于给项目管理团队自身赋能,给每一个项目经理所服务的业务团队赋能,大家很有热情,但对于如何让团队更敏捷的方向和方式,大家想法不一,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在工作坊中,通过个人联结、意象启发、团队隐喻、蜕变之旅、方式共创、行动落地,团队在发力方向、愿景路径、工作方式、优先事项等方面,充分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亲和信任
在团队工作坊开始之前,与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建立了微信群,做了一些前期交流,建立了连接,也了解到大家的一些期望和想法。
团队负责人的管理风格比较随和、开放、平等。他承诺不会施加他的个人想法,并接受工作坊中团队讨论的任何产出及团队做出的任何决定。
对工作坊的规则,在一开场时候也和团队做了约定,为工作坊设定了积极正向的基调。对于“YES, AND”规则,大家一起玩了故事接龙的游戏,从“从前,有一个团队”开始,最后大家竟然共创出了自身团队的成功故事和改进行动……
团队连接
在团队连接游戏环节中,团队找到了很多非工作场所下的有共鸣的话题,有些还是之前不为团队所知的信息。想起了“乔哈里之窗”,团队的PUBLIC区域(我知、你也知)扩大了,意味着更加的开放。
接下来,团队用意象卡与内心连接,对于“现状的团队”“理想的团队”“现状团队中的我”“理想团队中的我”,每个人直抒胸臆,让彼此相互看见。
建立合约
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家都想让团队变得更加敏捷,但对于实际想要去往的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意见。典型的分为三类意见,意见一是要让团队变得“有活性”,意见二是要让团队“鸡血足”,意见三是要让团队“更默契”。在现场,每个成员都需要被尊重,每个成员的意见都被允许表达,我们努力找到和每个人的内在能够有链接的共识。
最终,通过对每个观点的“下切”研讨,团队找到了每个人都能认可的“流动”的公共特性,既可以包容“小溪流水”,亦可以包容“万马奔腾”,“涓涓细流“亦可汇聚成“宏伟瀑布”。
创造体验
为了对“流动”的团队产生更多的思路,我们玩了“21分”的案例互动游戏,每个人都想到了他心目中的流动团队的典范,例如狼群、海豚、鲸鱼、建房队等,大家充分分享并共同给每个案例进行了评分。
带着这些资源,团队共创了流动团队的成功要素,并投票找出了团队现阶段最为重视的一个维度,就是“默契“。运用刻度尺的工具,每个人也对自身团队、所服务团队目前“默契“的程度,给出了各自的评价。随后,团队一起头脑风暴,想出了很多如何提升默契的思路和方式。
接下来,团队继续运用意象卡,用可视化的方式设计和呈现了“蜕变之旅”的完整故事,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看到满满的精气神。
设计行动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团队一起找出了优先落地的2个方式,形成了具体要做的事情和时间承诺。
价值嘉许
最后,团队相互分享了回顾了今天工作坊中新的觉察和收获。摘录一些反馈:
感谢伟丹帮我们深圳团队做的团队教练,又一次的深度连接,又一次的新工具get:用OH卡为引,快速建立连接和共识,进而视觉辅助教练过程,快速拿到成果。
最大的收获是,团队的共识、共创画面的过程,不仅了解彼此一致的思路,也了解彼此不同的想法,也本身就是一个提升默契的过程。
对于这场团队教练工作坊本身,我也总结一下几点个人收获和经验:
1、团队共识 over 方案完美。哪怕再“完美”的方案,如果不能再团队中达成共识,也无法发挥作用;何况在乌卡时代,“完美”与否都是相对的、上下文相关的,只有本地团队,才有资格评价方案是否完美。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定。
2、尊重个体 over 简单决策。这是团队“共识”重要性的另一个角度,假如团队的决策,没有考虑到个体的需要,哪怕强行推广,最终也难以贯彻执行。个人动力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能。
3、灵活应变 over 流程固化。对于一次团队教练而言,必要的事前准备是需要的(如访谈利益相关者、场地布置、视觉/听觉元素准备、轻量的流程设计),但正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所说,“Plan is nothing,planning is everything”。追随客户,保持灵活性,让现场呈现“流动”。这也正是本场工作坊的主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