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评价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评价源,我们选择怎样的评价源,就决定了我们会遵从怎样的人生剧本去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1、内部评价源——如果我们更在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与自己和与他人关系面前选择先己后人,甚至表现得有些自恋,那么我们就是主要参考内评价源。
2、外部评价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三者构成了我们的外评价源,并深层次的作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最终形成内评价源。如果我们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外评价源。比如讨好型人格的人。
内外评价源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的人生坐标图。
二、四大象限——四种人生剧本
1、正正象限——创造者的传奇人生剧本
第一象限:自信、乐观、谦卑、感恩、负责
最好的人生状态,能客观的评价自身的能力,也能坦然面对世界,积极努力去向目标,能认清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把能量全部用在追求的目标上。
2、负正象限——证明者的坚硬人生剧本
第二象限:工作狂、拼命三郎、拼命三娘担心自己被遗忘、被忽视,打鸡血似的生命状态。
渴望外评价源对自己认可。
3、负负象限——受害者的悲惨人生剧本
第三象限:悲哀状态 没有自我,没有规划,自卑抑郁甚至自残。
第四象限:自我感觉良好、过度自信、自负和自恋。留恋辉煌成就的过去“想当年”。害怕挫折,害怕面对失败,年纪虽不大,人生却开始走下坡路,呈现惰性、逃避、害怕打击。
活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求成长,但求赞美和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每个人所处的象限直接决定我们为人处事的心态,也决定我们对生活事件的反应。
三、造就人生象限的因素
(一)原生家庭
7岁之后无新鲜事。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是需要通过他人的存在作为参考而产生的——镜映
家庭沟通姿态——除了原生家庭的大事件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象限外,家庭沟通姿态是看不见觉察不到的,沟通时若言语充满暴力、身体暴力以及各种禁令,却仍引导我们去向高或低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本能的给孩子2个“礼物”——禁令和强化
7岁前的孩子是弱者以来父母的评价而活。
(二)家族创伤
家族系统动力——父母的生活背景、接受的教育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自我催眠方式都会影响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
如果两大家族都有未完成的使命,潜意识会驱使后代去完成。
代际创伤疗愈:如果有未被疗愈的创伤,也会派遣给后代去疗愈。
举例:我的爷爷在爸爸带领家族移民东北后,接受不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大通炕,每家只隔着一个帘子。心情压抑,不久就病逝了。我的妈妈是童养媳,我的姥爷带着她和两个舅舅拉二胡去要饭。妈妈的解放脚,姥姥的过早去世,祖辈抽大烟抽穷了的命运,妈妈都有着很大的担心、恐惧和委屈。这在和爸爸生活的几十年里,感觉不到爱,对子女也是担心。没完没了的农活,她跟头把式的跟着爸爸做。不擅长家务,碎碎念担心子女。朝不保夕,不安全感,被抛弃感是妈妈的受害者的人生脚本。而我是被父系母系家族选中的后代,家族希望我来完成祖辈们中未被看见的生命个体,未被完结的情感,未被实现的使命。
(三)自我催眠方式
内心对话 内心消极的声音
或许源自童年身边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负向评价,贬低,我们过于在乎对方,因此会把这些评价内化,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并内化成内心的声音。当之后的人生路傻姑娘,只要遇到相似的情景、体验相似的情绪,这些声音会不自觉地出现。这些声音长在细胞里,时刻暗示自己,控制自己无法逃脱对父母的忠诚。
“再试一次”是父母改写孩子内在声音的最好方式。
举例:我的自我催眠有——爸爸的“四六不分”、哥哥的“死羊眼”、二姐的“三无”没学历、没户口、没个头
来自刘志刚的“不敢较真”;杨惠明的“笨,理科不行”,已经内化了的“眼大漏神、钱难赚、穷、男人坏等等。
(四)亲历创伤
对男人的愤怒让个案在亲密关系中疏离。
伟大的伤痛里都带着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