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与健康问题有关,从重度抑郁到极端害羞再到生理疾病。怎么消除不良思维模式呢?作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心理治疗法,但治疗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原则(?),可以整合到现有的治疗技术当中。作者提出三种方法:通过外显行为引发内在改变;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对成功作内在归因维持变化。
通过外显行为引发内在改变。
在第四章态度和行为中的原理: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社会角色、言行和决定都对“我们是谁”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罗森塔尔效应中,老师的积极正向的肯定行为出现了奇迹。
我们是因为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伤心(詹姆斯)。我们不是因为高兴而欢笑,而是因为欢笑而高兴。当我们不能用意志力来直接影响控制我们的感受,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来积极主动间接地影响它。
有实验表明,当我们有主动选择机会的时候,我们会最大化的内化自己的行为。我们会积极主动的维系我们选择的“正确”(?)。
打破恶性循环。
如果抑郁、孤独和社会焦虑是消极体验、消极思维模式和自我挫败行为所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结果,那么应该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比如改变环境、训练个体形成更积极的行为方式、转变消极思维等等。实验表明,这的确可以做到。
社会技能训练。让害羞、焦虑的人通过观察社会技能,然后在安全的情境中反复练习新的行为,并在现实生活得到积极的反馈和强化时,ta们的社会技能通常会有明显的提高。心理学家黑默利和蒙哥马利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以害羞、焦虑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填写了社会焦虑问卷调查。那些没有异性交往经验并紧张的实验参与者可能认为自己不行,不应该追求任何人。在调查问卷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实验者引导这些学生与六位女性参与者(实验者的合作者)中的每一位进行12分钟的交谈。男性参与者以为这些女性也是参与者。这些女性参与者会以一种自然、积极、友好的方式与每个男性参与者交谈。实验证明,这些经历交谈实验的男性参与者在一周以及六个月之后的重测中,与女性有关的焦虑明显地降低了。这两个半小时的积极效果十分显著,实验结束后,这些男性参与者开始尝试不定期的约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变化发生的过程中,并没有咨询的介入。为什么呢?参与者可能认为,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成功,这些男性才能把这种交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社交能力,而非其他因素。黑默利总结说,只要你不再拿外在因素为成功找借口(拿什么作为成功的因素呢?),一事成,事事成。
解释风格疗法。面对失败,你怎么解释你的一根筋行为?是认为自己死脑筋、不转轴,还是认为自己比较执着、坚持走在成功的路上又淘汰了一种方法呢?具有针对性的帮助抑郁、孤独和羞怯的人们转变对于自己和未来的消极信念,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解释风格疗法。心理学家莱登首先向抑郁的大学生解释了非抑郁者归因方式的好处(通过接纳成功带来的信心,并看环境怎样使事情变糟的)。莱登帮助学生观察ta们一般怎么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接下来是治疗阶段:莱登让ta们中的每一个人记录下每天的成功和失败,并格外留意:成功有ta们自身的因素,失败也有外在的因素。当这种归因训练结束一个月后,对这些同学进行重测,相比没有治疗的控制组,ta们的自尊提高了,归因风格更加积极。通过改变归因,ta们改变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抑郁。
通过对成功作内在归因维持变化。
刚才我们讨论了行为改变可以导致内在的改变,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的改变能打破恶性循环,根据以上观点,作者得出一条推论性的原则:一旦有了提高,当人们将其归因于受自己控制的因素而非治疗计划时,效果将最为持久。
通常,强制性的手段会引发最为强烈和迅速的行为改变。比如:打一顿改变孩子乱扔垃圾的行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家四十年的研究提醒我们,强制性的行为改变很快就会衰退或消失。比如:我的减肥计划,通过强制性的节食减肥成功,尴尬的是,结束这份计划后,体重反弹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回来了。
在这里,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建议,把饮食改变的行为不是归因于这份计划,而是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我准备再次尝试一下努力减肥的过程,如果有效果和大家分享。
在强调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能产生积极影响之后,我们需要提醒我们自己,它们有局限性的。社会技能训练和积极思维方式,不可能将我们改变成人人喜欢和钦佩的常胜将军。而且,暂时的抑郁、孤独和害羞是对严重的悲伤事件非常适当的反应。只有当这样的情绪长期存在且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因时,它才需要去关注,并在必要之时去改变这些恶性循环式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社会影响来进行治疗。
心理学家越来越接受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影响,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是治疗的核心。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着来访者的思维。通过治疗师的影响,来访者积极主动的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中心路径说服)。治疗师不是诱发来访者对专家判断表面上的同意,而是要改变来访者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访者在治疗师的指引下深入地思考ta们的问题。治疗师的任务是提供意见,并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引导有效的想法。治疗师的意见并不比ta们让来访者产生的想法更重要。治疗师需要将事物用来访者听得懂的方式得到其同意 而不是用引起争辩的方式来说明,并允许来访者有时间有余地做出反应。比如,“你对我说的怎么看?”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来访者的思考。
这也是治疗师的治疗原则,助人自助。这也预见了一个真理: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哲学家帕斯卡尔)。
小马过河,水深还是水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