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本童话书是在去年的暑假。团队小伙伴参加了语文共读群,群里推荐了这本《女巫一定得死》。当时我认为这是本童书,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去阅读。
但要好的小伙伴却对这本书着了迷。不仅写出了长篇大论,还积极地去分享读后感。我开始心生疑惑,这本书是有什么魔力让她这么激动?
这次,叙事者团队又推荐了大家共读《女巫一定得死》。小伙伴又报名参与来分享。这下,我开始重视这本童话书的价值。于是,从网上买来开始阅读。
《女巫一定得死》是美国作家托马什·斯克尔维尼所著的一本儿童文学作品,该书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家人与邪恶女巫的斗争,表达了勇气、亲情和团结的主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基思的小男孩,他生活在一个充满魔法和女巫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女巫们经常会伤害人类,而基思的家人也受到了女巫的威胁。为保护自己和家人,基思决定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寻找并消灭邪恶的女巫。
在这个过程中,基思和他的朋友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勇气和团结。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还学会了如何相互支持和信任。最终,他们成功地消灭了邪恶的女巫,保护了自己和家人。
在《前言》里,作者介绍了写这本书的三个目的:一是理解童话故事的不同角度;二是重新造访这些童年时代的故事,揭露我们小时候听故事时被刻意掩盖的隐藏意义;三是让读者接触已经散佚的童话故事,那些无法进入孩子故事书的故事。
在我们小时候成长的年代,没有读到多少童话故事。大概在小学高年级时,父亲给我和弟弟订阅了一本杂志《儿童时代》,好像在那本书中读到一些童话故事。后来,是在成为教师后和孩子们一起读童话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白色童话》等等。
在书中介绍了“童年的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等以及罪恶之外的身心冲突。
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人物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制裁或抑制,而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就在阅读童话的过程当中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女巫是谁?
每个童话故事里都有“女巫”。女巫是“存在感最强、首席女主角、引发善恶战争的重要人物、又是孩童自身罪恶部分的化身……”
女巫一定得死?
哦,想想童话故事的情节,仿佛都有女巫,然后被战胜后,美丽的公主和王子就走到了一起,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前,从未深入地去思考过这样的童话故事的深刻的内涵。这本书为什么叫《女巫一定得死》?
原来,童话故事是超越的故事。这里所说的“女巫”不一定是女巫这个人,一切“坏”的人物、事物甚至孩童自身的“坏”的习惯或意识行为都可以看作“女巫”。
为了达到童话的心理任务——“女巫”被除掉,代表着邪恶部分随之消失,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
阅读童话,就是在跟随着“战胜女巫”寻求自我,奔赴自我成长的英雄之旅。
“女巫”不一定得死?
“女巫”存在于自我中,是自我无法改变的一部分。如何对待“女巫”呢?未来“女巫”也不一定都得死,感化包容可能比去除“女巫”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根除自我中“坏”的部分。
愿意改变女巫而不是根除,可能对心灵成长更有益处。这是对孩童“接纳自己、接纳他人”的意识的有益导向。
童话,让孩子找到“接纳自己”“接纳他人”的成长方式,帮助孩童处理每天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挣扎,帮助孩童去找到童话故事中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小伙伴迷上这本书的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