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火龙珠妈妈
( 2021: 38 / 365 )
【案例】8岁孩子损坏学校公物,妈妈罚他自己捡垃圾挣钱赔钱,路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路人:“为什么出来捡垃圾?”
孩子:“因为我把班牌弄坏了。”
路人:“然后你就被妈妈罚来捡垃圾了吗?”
孩子:“不是罚,是我妈妈实在没钱,所以只好喊我捡垃圾去卖。” 路人在与孩子妈妈沟通后,了解到:原来孩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了,平时比较调皮,不仅这次弄坏了班级的班牌,之前还弄坏过其他班级的班牌。由于这次老师要求赔偿,所以家长就采取了这个方法来教育孩子。
很多人表示,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远比打骂有用,更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孩子的很多共性问题,都源自于责任心的缺失,如:做事拖沓磨蹭、讨厌参与家务、喜欢哭闹等。因此,有关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问题也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重点所在。
那么,究竟哪些原因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养成呢?如何预防养育孩子过程中责任心缺失的“四种过度”?
1.过度给予
主要表现为:家长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或是给孩子所有自己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比如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满足孩子所有的零食需求、给孩子过量的金钱等。
带来的后果:家长过度给予,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不需要为任何事情付出努力,只要自己想要,就一定会被满足。同时,这也容易让孩子滋生“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错误信念,由此引发责任心的缺失。
2.过度保护
主要表现为:家长过度担心孩子受伤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了,全家上阵哄着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赶紧抱起来哄一哄;孩子被同学推了,立马就去为孩子出头等。
带来的后果:当家长为孩子挡住所有的“困难”或“危险”时,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缺乏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独自承担后果,进一步造就了孩子责任心的缺失。
3.过度控制
主要表现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指挥者的地位,孩子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即家长会安排好孩子的成长进程,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还有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
带来的后果:控制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首先会表现出缺乏自我。由于孩子缺乏独立选择的机会,也就不会存在对选择后果进行承担的机会,一旦长大后拥有独立选择的机会时,很容易做出“不负责任”的选择,因为他们从最开始,就没有尝试过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4.过度包办
主要表现为:家长代替孩子做本应孩子来做的事情,影响了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比如每天替孩子收拾好书包;每天早上替孩子穿衣服、刷牙洗脸,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在家里玩玩具,跟着孩子后面收拾,从来不让孩子参与等。
带来的后果:孩子在最初尝试做事情的时候,就是责任感萌芽的开始,而做事情的过程,就是建立责任心的重要过程。如果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自然无法拥有承担起责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