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第三章,这一章从河上公的注解来看,讲的是安民。安民是什么意思?就是如何做好一个领导。
在家庭中需要领导,引领家庭家庭前进的方向,让家人紧跟你的步伐。
在工作中需要领导,因为不管在哪,都有上下级之分。
在生活中,需要领导,才能逐渐接近未来想要的生活。
通俗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往小的方面来说,都会对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可能改变别人的未来。
与其给别人讲道理,不如做给别人看。道理人人都会讲,不见得人人都会走,而这个就是安民。
首先,我们看第一句: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小明在某高中学习,成绩非常的好,每次考试各科都考满分,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校长的注意,同学家长的注意。于是很多人觉得小明未来很有前途,然后各种吹捧,各种送礼,美名流传于乡间。最后小明养成很多不良心理,导致高考落榜。
很多人的状态就是尚贤,民争。
在多数人的思维观念中,成绩好就代表前途很好,于是就会让多数人产生抱大腿的心理,然后各种送礼,各种恭维。若成绩不好,反过来说就是各种鄙视,这种冷漠。这也是人情世故使然。
所以河上公的注解说:
贤,谓世俗之贤。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
如果没有多数人的送礼与恭维,结果会如何,谁也不清楚。而对于小明来说,他会做到‘不争功名,乃自然也’,也就是不受外界影响,安心学习。注意,这里的不争功名,并非不要功名。
那有人也许会问,这个跟安民有啥联系?
这里面的所谈及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拔人才,与自身要如何修养。
毕竟别人怎么评价小明,那是别人的事。而对于小明来说,如何才能不受别人的影响,如何才能使民不争这个才是关键。
从读书的角度来举例:
我们读书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道理都被圣人说完了,我们往往无话可说。同时,圣人的话中也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在老子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你成长有没有帮助。
因为圣人的话如果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会为了这个矛盾而相互争论,甚至作为人身攻击。
比如《论语》中,有好几处谈到君子与小人的鉴别,我们读了以后就会特别矛盾,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我们大多数人就会去评判别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而自己并没有想过自己如何成为君子,成为小人。
所以老子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
所有的书都是只是一种人生建议,选择与不选择是你自己的事,不要因为别人是圣人,贤人就盲目的崇拜那是真理。而是要根据自己想成长为什么,就按照书中的建议去成为什么。
如同书中很多追女孩子的方法,不见得对你都有用。
因此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等等,都是一种方法,一种人生态度与建议,你自己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什么方法。
这个就是不尚贤的读书方法,里面含有修身的道理。
而对于如何选拔人才的人来说,要学会是识人。
成绩好不代表有能力,
学历高不代表有能力,
奖状多不代表有能力,
而世俗中所认为的贤,却会这么认为。
所以这个贤,通俗来说就是贤能的名声,而非贤能的实质。
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被贤能的名声所迷惑,一旦有迷惑就会有争。
听说某某养生方法很多,自己去养,结果生了一堆疾病。
听说某地有神医,去看了后,发现自己被骗。
听说如此如此能赚钱,然后自己去投资,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所谓道听途说就是如此。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听,听谁说?
亚洲首富说,某某总统说,某某卖切糕的说等等,只要人说话,总会有虚假的东西在里面。
以前姜太公跟文王讲:
要选拔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在这个乡里,乡里的人都说他好,要慎重。如果这个人在这个乡里,乡里的人都说他恶,要慎重,如果这个人在乡里,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恶,这种值得选,但需要考察。
这个如同中医看病,你看好了别人说你神医,你没看好,看坏了,就说你是庸医。
但是当你听到别人叫你神医以后,心里很爽,听到别人叫你庸医以后,心里很不爽,久而久之,你是不是也想去争一下,证明你是神医?
若你真能做到好坏都能坦然接受,又何来争与不争!
所以人的内心有虚实的时候,才会有争、有盗、有乱,此接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