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家后,经过沟通,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课间的时候,三个同学ABC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A是老鹰,捉BC,后来B同学邀请了D孩子加入,他就加入了,于是跟着一起跑。但A同学不知道D也加入了。
后来他们一起去上厕所,去厕所的时候,BC同学和D一起进去了,A同学后来冲进去,把他们三个吓了一大跳,然后A进了单独一间,BCD一起进了另外一间,这时候,D又从隔间跑出来看A有没有追过来,没看到A,担心被A发现,马上回到和BC一起的隔间,但BC在里面上厕所没有开门,于是D撞了几下隔间的门,门垮了。
没错,这个D就是我的孩子。
老师跟我反应的情况是:四个人在厕所,我孩子把门撞坏了,说是因为A追他,老师问了ABC三个孩子,他们三个都说就在上厕所,什么也没做,也没有追。
这下好了,我孩子自导自演了一场老鹰捉小鸡的撞门游戏。并且被老师扣上了一顶推卸责任的帽子。
这事儿老师刚跟我反应的时候,听出来老师是在强调孩子推卸责任,不诚实,但是作为家长,听到孩子发生这样的事,肯定首先是想把事情搞清楚,再来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老师说的那样。
首先判断,撞坏了门,几个孩子有没有人受伤。还好没有。
然后再了解事情经过。
但是呢,最后经过几番操作,感觉已经把事情前因后果搞清楚了,觉得应该跟老师解释一下,孩子不是无缘无故把A同学牵扯进来。
后来的结果是,跟老师打电话解释了,但是,感觉到老师似乎觉得我也在为孩子狡辩。
一整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到晚上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终于换了个脑子来思考,也理解了老师为什么只批评我家孩子了——门是他撞坏的,这是事实,就算有其他原因导致,也不能成为他撞门的理由。
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不同的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差别很大,侧重点也会不一样,作为家长,我想跟老师澄清的问题是孩子不是无缘故无把责任推到A同学身上,在孩子的认知里,是担心A同学来追他,所以他撞门要进入隔间躲避,这两个事情是有因果联系的;但是作为老师,批评我家孩子的重点是因为他撞了门,就是他的错,不能怪到别人头上,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只是,在我们眼中外向活泼的孩子,在老师眼中,已经贴上了调皮不听话的标签,要慢慢把这个标签撕下来,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