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为什么说“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为什么说当领导的最大影响力不是来自他的言,而是他的行?领导的两个境界“帅”与“令”境界上有什么根本差异?领导说一套,做一套时下属会有什么反应?
在《大学》书中,论述“治国必先齐其家”的时候,曾子告诫我们: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接着,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并且得出一个结论: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读了这段《大学》,我们就要问两个问题:为什么说“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呢?又为什么说“君子一定要先有诸己,而后去求诸人”呢?
其实,一个做领导的,乃至做领袖的,他最有力的影响,并不是他说的话,不是他的语言,不是他发号的施令,而是他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个人的行要比他的言,影响大很多很多倍。
我们可以想想看,就算是老百姓、员工嘴上不说,他们心里面也会做出判断,就像俗话讲的那样:人人心中有杆秤。
还有就算因为老百姓,在企业里面员工,因为害怕强权,公开场合不能说,不敢说,但是他们私下里往往会聚在一起议论和评价,对领导和领袖会指指点点,会说三道四,相当于在他们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居上位的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那么他去号召百姓、号召员工,亲睦家人的话,他自己心里就有底气,有力量。
如果一个居上位的人,自己不自律、不节俭,却天天严格要求下属和基层的百姓、员工遵纪守法,勤俭节约,他就会成为基层人员眼中的笑话。
也就是说,就算你有办法暂时通过强力,让大家口头及表面上臣服于你,但内心不仅不服气,甚至可能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会变本加厉的、绞尽脑汁去找回他们心理的平衡。
君主的一言一行,直接会影响到百姓的态度;做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在企业当中,一个老板对员工的最大影响力,也不是来自于他口头上的说教。
在国共内战的时候,共产党的军队战斗力远超国民党,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官兵一致,指挥员带头冲锋在前。
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基层的百姓和员工,一旦发现居上位的领导说一套做一套,最后领导们就变成了撒谎的孩子。
就算你有时候说真话了,办了实事,他们也认为你是装的,是套路,是别有用心的。
当发现居上位的领导,领袖,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的时候,居于下位的百姓和员工,很容易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
再发展下去,他们也很容易学上面,也可能开始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整个社会风气或者企业内部的风气就会变坏了。
恶化到最严重的是官逼民反,在企业里面是员工跳槽,甚至是另起炉灶,开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公司,跟原来的老板对着干。
明代的高僧蕅益大师,他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令字与帅字正相反,帅,是无心之化;令,是有心之求。
说的实在是太到位了。做领导的两种境界,一种境界是帅。
所谓帅,就是我先给你做榜样,我要求你的,我先做到。做领导的,要做下属,百姓,员工的样板,用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员工。
而“令”字就是强行的,下属和员工是被迫接受的,心里面是不服气的,不认同的。
说的再直白一点,最智慧的领导会对下属说:看我的。而智慧不足、影响力不够的领导,则把“听我的”挂在嘴边上。
咱们今天中国的政界,常讲一句话:打铁先要自身硬。
其实看到现在就明白了,一个领导最最重要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先要求自己。一个好的领导,最难的不是管好自己的下属,而是能有魄力管好自己。
也就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要求别人做的,你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你自己坚决不去做。
否则的话,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自己倡导的,以及要求下面人做的正相反,这不就是曾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其所令反其所好”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增加民众和下属,对居上位的领导者产生怀疑和反感。
今天我们讲的“打铁先要自身硬”,本质上和曾子讲的“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不是一回事儿吗?
一个连自己家族的教育协调都弄不好的人,怎么敢指望他能有能力去治理好国家呢?更何况是平天下呢?
这样的话,我们不就明白了吗!其所令反其所好,就是言行不一,谁会喜欢一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呢?
为什么治国者必须处理好夫妻、兄弟关系?
曾子在论述“治国在齐其家”时为什么要一口气引用三段诗经来证明执政者处理好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直接影响治国成败?
为什么说娶到一位通情达理的女人是一个家族的幸事,而国君能娶到深明大义的女性会是全国人的幸事?
为什么对身居高位的人和大富之人而言,兄弟姐妹很容易成为最危险的人?
《大学》的书中,曾子为了论述“治国在齐其家”,一口气引用了《诗经》中的三段话。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我们读了这段《大学》,读了曾子引用的三段《诗经》之后,需要问一个问题:
曾子他为什么要引用这三段话?一个家族当中娶媳妇,兄弟之间相处,为什么会对治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夫妻之间相处,兄弟姐妹之间相处,那完全是家里的小事儿,它怎么可能对国家大事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
我们先来看曾子引用的第一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诗经·周南·桃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桃花是那么的娇嫩和美好,叶子又长得那么茂盛,像花一样美好的这个女子,嫁到夫家,一定会和睦他的家人。
《诗经》本来是讲,一个家庭从外姓取来一位女子,赞美这位女子容貌端庄漂亮,德行比较好,能够和睦整个家族。
曾子引完这段《诗经》给我们的阐释是: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也就是,能和家人相处的很和睦,然后才可以教导全国的人。
我们只要深入地去想一想,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其实治国是齐家的放大版和升级版。
即使已经贵为一国之君,他首先还是他自己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他也要娶妻,他也要生子,他也有兄弟姐妹,他也要和兄弟姐妹之间处理好关系,他也应该像普通人一样孝敬自己的双亲。
我想曾子之所以引用《诗经·周南·桃夭》中的这句话,是想提醒我们,女性在维护家庭成员和睦之中的关键作用。
大家想想看,一个家族娶过来一个外姓的太太,夫妻之间相处是否融洽,对这个家庭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
我们今天的人经常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夫妻双方成长的环境,家庭的背景,受教育的程度,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很难做到一致与合拍。
琴瑟和鸣是一种美好地向往,但在现实当中,夫妻双方能够实现这种境界的真的不多。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有非常多的夫妻是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也吵吵闹闹了一辈子。
那么我们再想一下,夫妻关系好坏,影不影响父子关系?婆媳关系?也影响双方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整天别别扭扭,小两口和老两口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难以良性。
而且更要命的是,娶进家的这个女人,还要为这个家族传宗接代。她的智力、性格、待人接物的方式,教育子女的方法,都直接影响了整个家族下一代的成长和人格的培育。
所以说,一个家族能够娶到一位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的女人,便是整个家族的最大幸事之一。一个明礼,能够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女人,自然知道收敛自己的小姐脾气,知道维护家族成员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夫妻之间,既知道包容和忍让,又不会过于委屈自己而放弃原则,既能够得到丈夫的爱慕,又能够得到整个家族成员的尊重。
同时由于女性天生的优势,可以通过她的努力化解和消融,很多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一个好女人能够兴旺一个家族。
所以曾子引用《诗经》中描绘女子出嫁的桃夭一篇,就是告诉我们处理家族关系,维护家人之间的和谐,第一个关键是处理好夫妻关系。
我们只要翻一下历史书,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君娶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女人,不仅能影响国君不作恶,能够勤政爱民,还能够为国君教育和培养好下一代。
既是国君皇帝家族的幸事,更是一国百姓的幸事。有多少国君往往因为娶错了人,宠错了人,而丢掉了君位和帝位,甚至让天下改朝换代。
我们今天的人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很多成功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会由衷地感谢自己的母亲或者自己的妻子。
原因和曾子提的“治国在齐其家”是一回事儿,只不过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治国成了治业,治理、管理、经营自己的事业。
曾子又引用了《诗经·小雅·蓼萧》中“宜兄宜弟”四个字,是说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曾子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也是提醒我们,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教导全国的人。我想应该是想提醒我们,齐家中的第二个关键是兄弟关系。
把历史书读一读就会发现,对于一个居于君位,居于帝位的人而言,最危险的往往不是那些外国的敌人,甚至不是外族的人、外姓的人,而是同宗同族的亲人。
尤其是帝王家的兄弟关系更难相处,甚至是为了夺嫡而相互残杀,这些成了今天我们影视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拍片素材。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大富翁在晚年,也都为了子女们争夺遗产而弄得焦头烂额,甚至是死不瞑目。
越是君王家,越是大富之家,兄弟之间的关系越难相处,兄弟关系又直接影响了君臣关系。
大家想想看,那些官场当中的文臣武将,会在帝王家兄弟相争的时候选择站队。于是家事又升级为国事,处理不好,就会让整个官场当中乌烟瘴气。
其实企业也一样,很多家族企业兄弟关系处理不好,矛盾重重。聘用的那些外来的经理人也会站队呀,也会拉帮结伙。
所以对于一个想要治好国君而言,自己家兄弟之间的关系,你处理不好,能治理好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弄不好自己的位置保不住不说,恐怕连脖子上这颗人头都有危险。
05
我想曾子引用“宜兄宜弟”四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真的想要成功治国,必须先在家族内部处理好兄弟关系,能够为天下人树一个榜样。
反过来说,一个国君一旦能够协调好自家兄弟的关系,便可以达到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外部想要瓦解政权的人,就难以钻空子了,就找不到机会了,政权就会更加稳固。
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周武王、周公旦兄弟之间的关系和谐,而取天下并治理最久,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
曾子又引用《诗经·曹风·鸤鸠》中的一段话: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这是说,他的行为没有什么过错,可以匡正四方的帮助。
也就是因为一个人在做父、做子、做兄、做弟的时候,一切行为都能够成为别人的典范样板,所以人们才会效仿他。
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为人君,成为一个组织的领袖,你个人的威望是必要条件。
曾子引用这段话,应该是想提醒我们,要想取信于一国,先要在自己的家族中树立好威信,培养好声望。
想想看,如果家族中自己的亲人,父母兄弟都不能认同和拥护你,跟你唱反调,甚至公开反对你,还有可能组织人马密谋来推翻你,那么举国上下的老百姓对于你的能力人品,也会打个大问号。
这样自己执政的民意基础,就不那么牢固了,这也是曾子为什么说“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的重要原因。
我们分析了治国者,自己处理好家族内部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对于他治国的影响力有多大。
但我们反过来再看一下,一个治理国家的执政者,他要做的内容何尝不是协调天下人的家庭关系。
天下是由国家组成的,国家是由小家构成的,其实一个国家内部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每个家族内部都能和谐,都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大家想想看,天下的矛盾该减掉多少啊?
我们今天重新又开始强调家风建设,就是这个原因。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正了,这个社会的风气就自然而然的正了。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不正,合起来就成了一个不正的国风。
所以,家风建设只靠居上位者的口头倡导,是远远不够的。位置高、权力大、责任重的君子们,一定要身先士卒,给天下人做个好的样板。
孔子不是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只要少数的居上位者,能够约束好自己,要求天下人之前自己先做到,那么就可以形成蝴蝶效应。他一个人的蝴蝶翅膀,就可以引发天下人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风气。
不管是帝王家、国君家、宰相家、大臣家,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小家,每个家的家风正了,国家的治理变得容易多了。
我想这是曾子引用三段《诗经》,告诫我们,告诫居上位的执政者的最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