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精彩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师导入:在刘禹锡的笔下,秋天一改萧瑟凄冷——我言秋日胜春朝。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看看他笔下秋天是怎样的。
新授过程:
一:整体感知——体会作者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作者的脾气怎么样,作者的命运怎么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文章开头就用概述性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形象。
(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为什么看着北归的雁阵,听着李谷一的歌声,“我”就暴怒无常?
仰望着“北归的雁阵”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暴怒无常的情绪。
在最青春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作者的暴怒无常可以理解,本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作者却把痛苦的情绪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一对比就愈加反衬出他那种痛不欲生的处境。
所以他的脾气是暴躁的。用什么语气读呢?
请试着读出来!激动的,暴怒的,前面舒缓,后面转折,加强语气,读出情绪的变化。
(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突然、猛地、狠命”是冷、暗色调的, 带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是骤然、短促、有力,作为动词的“砸碎、摔、捶打”词语是尖锐的。
这两组词语如文中那般组合,就产生了一种瞬间爆发的情感宣泄力,即文中所提及的脾气的“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那是“我”在面对眼前的现实时愤怒、无助的直接宣泄。
单是这样还不够,"我”甚至把破坏的目标瞄向自己——"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绝望的尽头,是生不如死的悲凉!用什么语气读呢?请试着读出来!短促、有力,情绪爆发,读出悲凉。深沉而忧伤。
(3)"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对母亲的不耐烦,可看出作者内心因绝望而自私,因惊惶而狭隘。
最好的年华遭遇瘫痪,这是谁都无法承受的灾难,所有的血气方刚、年轻气盛,都被禁锢在两条无知觉的病腿和一辆无温度的轮椅上。
此时的“我”,只能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倒霉和不幸,看到自己的痛苦和愤恨,看到自己的绝望和无奈,看到自己那一片迷茫的未来……所以,"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用什么语气读呢?请试着读出来!
烦躁,语速加快,不耐烦,低沉。
师总结:重叠式动词中的“V 着 V 着”式‘V 着 V 着’则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动作不可能一发即逝,但不管它延续的时间在客观上是长是短,言语者主观上都认为这段时间是短暂的。”可见,“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并不是强调“望”“听”动作的延续,而是凸显之后动作的逆转——“摔”“砸”。
这种逆转,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句中“突然”“猛地”两个词语,有力地印证了这难以预料,也在文意上呼应了“暴怒无常”。
2、秋天里的疼痛深深深几许?不定量若干次重复的“望着望着”“听着听着”,观照出“暴怒无常”正是史铁生在那段残败岁月里的“常态”。作者命运是怎样的?
背景和简介: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因病截断了双腿,因为他在陕西插队,放牛的时候遇到大雨,发高烧,到陕西没有两个月就赶紧回到北京的友谊医院治疗,高烧一直不退,后来因为病毒引起的高烧,不得不截肢。从此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开始了痛苦的生活,他不相信命运如此不公平,对他如此的残忍,于是开始了自暴自弃,母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那个年代经常出差,他瘫痪后,母亲变得小心翼翼,自此再也没有了快乐。
师总结:他双腿瘫痪之时正是他最年轻气盛的年纪,正是用双腿双脚去丈量世界,追逐梦想的年纪,可是他却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什么幸福,什么快乐,什么美好,那不都是别人的专属吗?为什么要拿来在“我”这个不幸的人眼前炫耀?
“我”暴怒无常,因为“我”还没有从肉体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还没有看淡生死,练就出一颗超然物外的灵魂。我的命运是悲惨的。
二:小组合作——理解微笑
1、那大家既然认为作者的脾气暴怒的,命运是悲惨的,为什么书中配的作者的图片却笑的那么灿烂,那么美好?请同学思考,小组合作讨论。
(1)“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文章结尾用烂漫的菊花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与开头那沉郁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与思,也看到了作者心理和情感的变化,由暴怒无常变得深沉平淡。
作者对菊花的描写语言凝练优美、诗意盎然,而且句式长短交错,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又隐秘地表达出对母亲的怀念与告慰。
如果此时将画面定格,那定是一幅温馨的画面:紫红色的菊花开得泼泼洒洒,妹妹推着哥哥看着菊花,忆着母亲,谈着未来……
用什么语气读呢?请试着读出来!
读得沉着冷静,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2、谁说秋天只有萧瑟,秋天只有枯萎,秋天只有肃杀,秋天只又渐渐逼近的死亡和静默?秋天的花,开的正好。就算生命进入了不可逆转的秋天,命运跌入了无处逃遁的秋天,人,也要好好活下去,活下去……所以文中图片上作者做到了好好活下去。那题目《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含义呢?
题目《秋天的怀念》表层含义是课文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而深层含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作者苦难的人生经历中痛苦绝望的心理过程。
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再读最后一段3、文章最后一句“好好活儿”在文中第二次出现,作者简洁的叙述中使用重复的语言到底想表达什么?
“好好活儿”是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好好活儿”也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这一句与否定了第一段句末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这种呼应也更突出我对母亲的怀念,省略号的绵长韵味又将怀念从有限的篇幅延至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总结:多年以后的“我”,才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才明白母爱原来就是这样,如花一样,在风中摇曳生姿。世间母亲样貌不一,人间母爱如出一辙。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天使,是圣者,是精神的支柱,是长久的皈依。“泼泼洒洒”一词, 如此热烈恣意,是对多彩生命的礼赞,也是被禁锢的灵魂突围成功后的欢畅明朗,更是对天堂母亲的庄严告慰。
母亲的宽厚坚韧融入残损的生命,成了史铁生的信仰。他深知,“好好儿活”是对母亲最好的祭奠和感恩,此刻的他,淳厚, 坦然,诚朴,有尊严。史铁生曾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是面对生死的最好态度,作为墓志铭是最好不过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何尝不是那段艰难岁月里母亲的真实写照呢?母亲又何尝不是悄悄地来、轻轻地去呢?再读文中最后一段和首段。
三:拓展延伸——母亲插图
母亲的伟大的,如果你是编者,需要选取一个母亲的镜头来为本文配图,你会怎么配图?请解释配图原因,并用合适的语气朗读。
1、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A母亲躲藏图(语气舒缓)
!
“偷偷地”“悄悄地”两词,真切地凸显出“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加重了无数倍”的状态—— 心痛无助中兼着惊恐不定、坐卧难宁。作为形容词的“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词语从色彩上看, 它们是克制、隐忍的。
母亲极想帮助自己的孩子摆脱生命的困境却爱莫能助,无法用言语宽慰,她唯一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我”挣扎,看着我暴怒,默默地陪“我”伤心,小心翼翼地伺机而动。“悄悄地”、“偷偷地”,这些词本身都是普普通通的字眼,但以叠词的方式连续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2"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B母亲扑抓图
(读出悲伤的强忍悲痛、好语相慰之情,)
她心底最为期待的是儿子能够“好好儿活”,所以,当 “我”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并且喊出“我可活什么劲”的时候,这位默默守候在儿子身旁的母亲短暂失去克制和隐忍的心性,出现了 “扑”“抓”等强烈肢体冲突和感情倾向的动作。不过,这位伟大的母亲马上又回归到了自己的本心,那是隐忍,那是隐忍克制背后的伟大的母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告诉“我”:每一个存在个体之于生命的态度。稍作思考就会明白,是母亲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我身上。母亲既要照顾我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我的情绪,每当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都会这样做。
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C辗转反侧图(悲伤)
一直以来母亲全身心地照顾我,无微不至、没有怨言。“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者想不到母亲有病,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是怎样的痛苦啊!可面对病痛折磨,母亲丝毫没有表现出痛苦,,本该享受儿女关心照顾的母亲,却默默地独自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还强颜欢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理解我、包容我……读到此处,让人深感意外的同时,不由对母亲肃然起敬,忍不住眼眶湿润。
4、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D母亲幻想图(略带轻松愉快的语气喜出望外、激动难耐)
这算是文中唯一母亲表情突然开心的一个细节,也照应了文中作者的配图。 “什么时候? ”"我”的回答几乎是无意识的。也许是困在家中的日子实在无聊,“我”随口的一应,竟然让母亲喜出望外,在母亲看来,这是最美好的转机。于是,她生怕错过:"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母亲怕再惹怒了 "我”,遭到拒绝,仍是试探商量的口吻,等到"我”的回答确定,她竟然"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母亲以为她看见了儿子内心轻微的振作,可她的激动与兴奋又招来了 “我”的烦躁:“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笑了,“我”哪里知道, 母亲为看见这一天等待了多么久, 忍耐了多么久!激动的母亲絮絮叨叨,述说着看花的计划和“我”儿时的往事。这样的话,母亲在心里也许早已说过无数遍,只等着“我”给 她开口的机会。可是,说得兴起,不小心说到了 “跑”和"踩”,母亲忽然又不说了——因为母亲更看得见 "我”的敏感,更看得见这样的词会怎样地刺伤“我”。师:这一段的对话简洁、鲜明,母亲对儿子的爱虽不着一字却显露无遗,一个慈爱坚强的母亲形象活脱脱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也隐隐刺痛了我们的心,耳畔响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回音……
5、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E与母诀别图(悲痛)
沉浸于个人悲伤的“我”,长久地忽略了母亲,自然“不知道”,也 "没想到”母亲的病痛,更看不到母亲的心痛,看不到世界上那个最牵 挂“我”的人怎样一步一步地永远离开"我”!这些"不知道”和“没想到”, 就是令"我”痛入骨髓、追悔莫及而又无可奈何的"看不见”!母亲看得见关于"我”的一切, 可是却看不见自己的病痛,任由疾病蚕食她的生命,完全无视她自己。即使在生命的尽头,母亲看见的仍然不是她自己,而是她“那个 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 女儿”——这是母亲生命中最大的忧愁和牵挂,她看不见正是这忧愁和牵挂压垮了她,榨干了她。
师总结:通过细节刻画能让人物鲜活有力,叙事散文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人物的情感往往藏在一些细细碎碎的细节里,大多数时候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作者就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隐忍、坚强、无私的母亲。
四:总结她像一阵风,又像一个不会说话的影子,在犹如困兽的“我”的面前,她静默成一棵树,永远都悄悄的,可是“我”那时却如此不懂事!“我”不知道她波澜不惊的举动之下,有多少暗涌的惊涛骇浪!“我”也不明白“我”的暴怒无常,曾让她有多么地担惊受怕,胆颤心惊!对含辛茹苦的母亲因病早逝,史铁生也渐渐释然: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合欢树》)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深情的呼唤。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回音,那是懂得了母亲的心。作者在母亲的“好好活儿”中,真的好好活了下去。他以笔为犁,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生命的沃土,写下了他对人生,对命运,对爱情,对死亡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