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教学的同时,发现村子里医疗条件匮乏,村里的能看病的医生只有一位给牲口看病的兽医。村民们看病一是靠拖,二是靠老人家传下来的土方子,第三就是找这位兽医看病,所有的大病小病普遍都用青霉素,后来也把这位张兽医难为坏了。
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爸爸想起来自己高中时学校发展卫生员,他曾经参加过一年,学习了一些西医基础知识。自己小时候,村子里会有郎中看病,他也听过一些有趣的汤头歌诀,也神奇般地治好了一些病。那时他就感受到了中药的神奇魅力。
现在的情况就摆在面前,想学医,但他不能进入正规医学院学习,也没有老医生指导带领他学习医学知识,也没有实践的临床治疗的经验。自己只有通过书籍来获得知识,慢慢通过治疗简单的感冒做起,治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说干就干,要学就学。平时周末爸爸就步行到县城的图书馆去查询借阅有关医学的书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书籍是非常珍贵的,医学书更是稀缺,从图书馆借阅书籍,时间最多一周,爸爸把书借来以后连夜抄录,赶在归还前抄完,以免下次被别人借走。抄录的书总共分为中医,西医,汤头歌诀,内科,妇科,儿科等几大类。爸爸抄录的书现在家里还留有好几本作为纪念,有的抄录本的年龄和哥哥们年龄相仿,有的和我同岁。
每次翻看这些泛黄的纸张,用线绳装订的“书籍”时,都能感受到爸爸当年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疾书的情景:他端坐在板凳前,左手轻按书籍,用食指指着段落,缓缓下移,以免串行,右手奋笔疾书,微微上倾的右肩带着劲,右手腕和手指熟练的转动,右臂随着笔尖的右移也在极速右移。
爸爸抄的书中有那么几页,感觉当时时间很紧张,他的笔迹略带潦草,每个字像是画的花一样圆圆的,后面有的像带着藤蔓一样,有的像长着触须一般,卷曲着往后爬,但都平平地写在横格子上,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又过了几页笔迹就会稍微工整很多,完完全全像一个学生写的作业一样,一笔一划,横平竖直。
有一次爸爸还托梁叔叔在上海探亲的时候帮他购买了几本最新出版的中医书籍,到现在家里还藏有《中医入门》这本书,是用繁体字印刷,标价六角八分。现在它的纸张已经发黄发脆了。爸爸一直珍藏至此,很多内容现在都能记得,爸爸在上面做满了笔记,有红色的,有蓝色的,密密麻麻。有一年爸爸也让老家的爷爷在当地书店购买的能买到的一捆医学书籍,当时花了爸爸整整一个月的工资。
在自学医学的这条路上,爸爸走的很成功,这在后面的生活中得到了完美的证明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