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被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所触动,不忍独享,所以有此一篇读后感。
“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正面管教》的首页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随后整本书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实例推演,一层层剥开问题的本质,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尼尔森(Jane Nelsen)自己有7个孩子,同时又是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不管是育儿的直接经验,还是教育理论知识,都足以让人信服。
“每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都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这句话在整书中被提及了至少十次,出现在不同的案例中,作者认为,大人应该首先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负责,是大人先对孩子丧失了信心,才让孩子自己觉得失落,从而引发孩子的不良行为。
作者鼓励大人们在面对小孩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和善而坚定」,真诚的与孩子沟通,而不是暴躁地发脾气,不是一味的娇纵。的这个理念贯穿全书始终,在很多章节中,当家长遇见两难境地的时候,这个理念成为大人们有效的行动指南。这种做法背后的依据很简单,那就是给予孩子「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书中一再强调,对待孩子时和善与坚定并行非常重要。“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书中提到另外一组概念是“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大人们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决定该做什么,对于太小的孩子,大人至少可以给她选择的机会,孩子们自己做决定,相应的也更容易接受决定带来的后果,要为后果负责,但是这种责任有是有限的责任,大人常常会把对孩子的“惩罚”伪装成孩子应当承担的“逻辑后果”,会把“自然后果”放大,以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
很多人把“管教”和“惩罚”划等号,或者至少相信惩罚是有助于达到管教目的的一种方法。然而,“管教”来源于拉丁文disciplulus或者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者“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正面管教》提到一些例子,比如下面的做法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替孩子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对孩子过度保护、给孩子买太多东西、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不花足够的时间陪孩子、替孩子做作业、对孩子唠叨和发号施令、以及对孩子高声叫嚷,然后又赶快援助。健康的自尊,是孩子培养出“我能行”的信念的基础。当父母对孩子做出上述任何行为时,孩子就不会培养出这种信念。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在于,如果大人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这当然不是我们作为大人所希望的。
有时候我们潜意识里面会「控制」孩子,希望他们能够顺从我们。然而,“当父亲失去了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是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这意味着妈妈不再给孩子树立顺从的榜样,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认识到,与孩子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控制」更为有效。
当家长和老师太严格和控制过多时,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娇纵时,孩子也培养不出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管教孩子是一件长期而且系统的任务,作为家长,我们往往表现的太过于急切,有时候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有时候又变得喜欢「控制」,事实上,家长如果感觉自己「赢了」孩子,那通常也一定没有「赢得」孩子。
最后,说一下书中提及的“赢得与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行为,效果会更好。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正面管教》是一本很赞的书,如果你有小孩,关心他们的成长,希望和他们达成必要的和解,这本书便值得你一读,甚至值得你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