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见高相看他看得这么透,也便也与高相说了几句心里话,他点着高相,说道,“你刚才说朕虚情假意,只说对了一半。”皇帝先叹了一口气,才说道,“顾如晦,其实我对他是有愧意的,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做过对不起朕的事。可你呢?你死有余辜!”
皇帝对顾如晦的愧意,如同李承鄞对瑟瑟的愧意,是一种滑稽可笑的愧意。后来,瑟瑟把小枫带出宫,李承鄞怀疑她居心不良,又被瑟瑟诛心,一时激愤说出他对瑟瑟从始至终都只是利用,一丝情意都没有,这句话即使不是100%的假话,也绝对不是100%的真话。因为李承鄞一直都没有恢复记忆,当初他堕入忘川,被救起来,又忘了小枫,瑟瑟出现在了他情感的空窗期,给了他情感上的慰藉,李承鄞甚至对瑟瑟有了一种来自小枫的移情。
但是,李承鄞对瑟瑟的这一丝愧意,丝毫无法抵消他心中的权力欲和他对小枫的钟情,在李承鄞心里,哪怕小枫不会爱他了,他也会把自己身边所有的女人全部情理干净,让自己可以和小枫“一生一世一双人”,所以,他把瑟瑟逼疯了。他去见疯了的瑟瑟最后一面,还流下了可笑的、鳄鱼的眼泪,然后,转过头就把瑟瑟忘了,他还对小枫说,“我可以负了所有人,都不想再负了你。”试问,像皇帝、像后期的李承鄞这样绝顶自私的权力至上者,值得哪个人为他付出真心?!若是不怕死,只管和这种人去勾兑好了。
我是不得不佩服编剧的(编剧在第一世、第二世,不遗余力地把李承鄞洗白,叫他在屠灭丹蚩、对不起小枫之前,背负上种种不得已,就是为了在第三世,把他彻底抹黑,为的就是揭露权力对人性的戕害),她总是能写出一些看起来是有情有义,实则是无情无义的情节——柴牧一边标榜自己有情有义,“家国大义”,一边不顾妻女的死活,不顾小枫的死活是这样;皇帝一边缅怀顾淑妃一生一世,一边任由皇后毒死顾淑妃也是这样;李承鄞一边对裴照说他对瑟瑟“人非草木”,一边为了帮皇后在高相面前过关,害得瑟瑟丢掉半条命是这样;到了最后,李承鄞一边把瑟瑟逼疯,一边对她流下愧疚的眼泪,屠了她满门,幽闭她一生一世又是这样。
听到皇帝说自己死有余辜,高相立刻就听明白了,皇帝是在说鸣玉坊刺客案,于是他问道,“皇上是说明月之事?”皇帝道,“她只是朕一个心爱的女人而已,你为什么三番五次,要置她于死地?”
高相提及明月,是因为高相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擅自去向皇帝求情,还被皇帝扇了一个耳光,以皇后来恐吓她这件事。高相还以为,自己的女儿是被明月设计、陷害,才惹得皇帝对如意动了手。
皇帝提及明月,是在假意不知鸣玉坊刺客案是太子设计出来针对高相,以清算高相。皇帝知道,当年就是他指使高相灭了顾陈两家,他是没有动机为了明月是陈征的女儿,来杀自己的。为了帮太子堵上这个漏洞,他非要诬陷那个死在太子手中的刺客是高相的人,不过,他是来杀明月的。
这里出现了构景上的细节,在皇帝与高相彻底说开的时候,他们站在火炉的两边,火炉上烧着水,这壶水上面,还打着一束光。这束光,就用来象征不在弘文馆现场,却导演了整出戏的李承鄞,他即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要知道,在第19集,小枫为了瑟瑟来弘文馆找李承鄞,李承鄞身边还有婵儿侍候他饮茶的时候,这个铜壶里的水,并没有开。
高相站了起来,走到一边,说道,“皇上,还记得坐在这个位置上的这个人吗?”皇帝道,“陈征,明月就是他的女儿。”
1.从这个俯拍镜头来看,这里再次出现了构景上的细节,那就是,这个烧开了的铜壶,是在一束圆光的映照里的。之前就已经分析过,本剧中,天圆地方,圆代表李承鄞,方代表小枫。最最明显的一处就是,李承鄞的床是圆形,而小枫的床是方形,而且,这两张床是配对的。所以,这束圆光,就是代表着一直没有出场的李承鄞。
而且,这束圆光,是比这个方形下嵌的炉具所在之处,是要大一些的(李承鄞的那张圆床也比小枫的那张方床要大得多),这一代表着小枫一直都在李承鄞的荫蔽与保护之下,二代表着小枫根本就逃不脱李承鄞的手掌心。所以,她最后自杀了,她只能用生死这一绝对间隔,来离开、制止、劝谏李承鄞。
2.皇帝主动承认了,他知道明月是陈征的女儿,也便是在质问高相,他为什么要帮着如意争宠,来刺杀明月;或者说,你何必在杀了陈征以后,还要对陈征的女儿斩草除根,她不过是我心爱的一个女人而已。但是,皇帝没有承认的是,他知道陈征还活着,柴牧就是陈征,还被太子所用,因为这不利于清算高相,也不利于维护他与李承鄞的父子之情。
高相道,“臣确实容不下明月,可那刺客,也确实不是我高于明派的。贵妃也是被人设计陷害,比如我,明月她从来不提找我高于明算账,可是和她有关的笔笔帐,最终都算到了我高于明头上。这说明,这一件一件的事情,都是有人出谋划策,矛头就是冲着老臣。也许皇上不信,如果我告诉皇上,这个陈征是给谁出谋划策了,也许皇上就信了。”
高相那么聪明,当然猜得出,皇帝之所以知道明月就是陈征的女儿,是设计鸣玉坊刺客案的太子,刻意利用彻查鸣玉坊刺客案的机会,告诉皇帝的,为的就是利用皇帝来清算自己。高相一直在通过如意听宫里的消息,他知道,明月从来没有承认,她是陈征的女儿,更没有向皇帝申诉过母家的冤仇(“明月她从来不提找我高于明算账”)。
高相在铺垫了那么多他对皇帝的忠心以后,终于抛出了他能保全爱女性命的第二张牌——他要把陈征为太子所用这件事,告诉皇帝,进而向皇帝点明,明月、陈征都是太子的棋子。高相知道,皇帝最看重他的皇位,他杀我,是因为我心火将燃,太子呢?您有没有想过太子也是心火将燃,他还有条件来设计、扳倒您呢?
这里是李承鄞由始至终没有在弘文馆出现,却导演了这整场重头戏的第三个体现,他之前故意把柴牧就是陈征的消息放给高相,为的就是在皇帝清算高相的时候,借着想要为自己辩解的高相的嘴,把陈征的下落告知皇帝,进而引诱皇帝杀死陈征,他好真正启动明月这颗能帮他杀父弑君的棋子。
皇帝在柴牧假扮御医入宫见明月的时候,就知道柴牧的身份、陈征的下落了,但是,他还是故作不知,于是他缓缓地走过来,问道,“那他到底给谁出谋划策?”高相也缓缓地逼近了皇帝,言之凿凿道,“陈征,明月,当今太子!”
听到这样的话,摄影导演立刻给了皇帝一个迅速由远及近的特写镜头,用以暗示皇帝此时内心的激荡不安。皇帝当然不是为陈征、明月是太子的棋子而忌惮,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件事;皇帝是为太子故意告诉高相陈征、明月的身份,再借着高相的嘴告知自己此事而忌惮——太子究竟想做什么?!
亲眼见着这么笃定地说出这番话的高相,皇帝很快就平定下了自己的情绪。皇帝和皇后一样,在高相与太子之间,永远是偏心太子的。于是皇帝叹道,“太子?”他突然笑了,“就算真的是他,也不算很糟啊,起码他是朕的亲儿子!”
此时的皇帝,在忌惮完太子以后,甚至还有点欣慰,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可真是绝顶聪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我真的可以把我们李姓江山交托给他,而不必担心被外人谋朝篡位。所以,皇帝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太子有实力可以交托江山了,也便有实力杀父弑君了。
皇帝又轻蔑地说道,“高于明,今日你在死之前,还给朕添堵!你做到了!”
高相是为了他的爱女而告诉了皇帝此事,可是在皇上眼里,高相告诉自己这件事的动机,就是他想要挑拨我与太子的关系了;皇帝也索性承认了,你的目的已经达到——要知道,皇帝早就开始忌惮太子了,当初,他还曾经怀疑太子在鸣玉坊刺客案中,想要杀父弑君。
但是,皇帝却仍然想要维护他与太子的父子之情,所以,他轻蔑地对高相说,你死就死吧,还非得给朕添堵!言下之意,就是皇帝和他的亲儿子一条统一战线,对高相是一致对外的。
高相那个人精,当然知道皇帝的心思,他自嘲地笑了笑,说道,“臣认罪认死,只是惯性使然,在临死之前,臣总是想为皇上再尽一份心。”高相才不是想要挑拨皇帝与太子的关系,他不过是想要向皇帝示警,以保全自己爱女的性命。
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高相明明知道,太子明明利用举子案来逼迫自己在皇帝面前耍弄养寇自重的把戏,逼着皇帝来清算自己,他却没说,只说了鸣玉坊刺客案。这便说明,高相在听到了皇帝说他与太子是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以后,为了爱女的性命,他不敢再多说在皇帝耳朵里,是在挑拨他与太子关系的话了。所以,皇帝是真的不知道,举子案是太子刻意挑拨出来,逼迫他清算高相的,他被太子当枪使却不自知,也便意味着,皇帝即将被太子扳倒。
皇帝才不在乎专供他淫辱的如意的性命,所以,皇帝是真的不知道高相为什么要再为自己尽一份心,他问道,“哦?为什么?”高相道,“臣有一事相求。”
皇帝冷着脸,道,“说!”之前面对皇帝的威逼无所畏惧的高相,为了爱女,露出了恐惧的神情,他立刻就给皇帝跪下了,又行了一个作揖礼,说道,“臣请皇上恩准,看在贵妃腹中怀着龙种的分上,留她一条性命。”说完,高相就一脸惊恐、一脸期待地抬起了头,他已经把手里所有的牌都打完了(表忠心,向皇帝示警,外加认罪认死),若皇帝不答应,他也没有办法。
因为皇帝之前刚说了,太子是他的亲儿子,所以情况也不算太糟,再加上高相以为,当初宣德王被杀,是因为他谋朝篡位,而如意的孩子,可是什么也没做过的,高相还以为,皇帝会像对待顾淑妃那样,杀母保子,他惟恐保不住爱女的性命,便只求了这件事,至于如意的封号、身份,都是过眼云烟,他死后,如意一定被废弃,高相只求爱女能活下去。
高相还打了一张感情牌,他告诉皇帝,反正我死了,如意只是个弱质女流,她对您也没有妨害,您就看在她曾经为您怀有身孕,诞下儿女的份儿上,饶她一命,让她和先皇后一样,被废掉位分,被幽闭在深宫之中,一生一世,行吗?
皇帝略一沉吟,就应了一声,“好。”高相这下是彻底地了无牵挂了,他进宫来受死,就是为了保全爱女的性命,于是他立刻满怀感激地给皇帝行了一个顿首的大礼,“谢主隆恩!”
皇帝为什么就答应了呢?一是因为,他从始至终不在乎如意这种专供他淫辱的女人的生死,他在乎的不过是高家的势力;二是,他答应保全如意的性命,可没答应保全如意孩子的性命,所以,他直接赏了如意一碗堕胎药,如意月份大了,能不能活下来,全看她自己的造化。
裴照奉太子的命令,来到了高府抓捕高坤。好不容易打点好行装的高坤的妻子,跟着抱着女儿的高坤跑出门,正好被裴照堵住,裴照仍然保持着他从小的教养,他先给高坤行了一礼,才说道,“高大人,得罪了。”高坤也保持着他的体面,先把女儿交给了妻子,就任由羽林卫把他抓走了。
此处出现隐藏情节,李承鄞必然是知道,皇帝打着高如意有恙的名义,诱骗高相入宫的事,再加上李承鄞在皇帝身边有眼线,知道皇帝昨晚先扇了高贵妃一个耳光,又把她幽闭起来的事。太子那么聪明,当然知道皇帝这是要清算高相了,他惟恐高坤成了漏网之鱼,便派出了自己的亲信裴照,带着羽林卫,来堵高坤。同时,太子也没有忽略高如意的下场,他才把高如意小产血崩而死的事,亲口告诉了高相。
既然李承鄞会派人来堵住高坤,也便意味着,他会立刻派人去西境安护府,剥夺高显的兵权。不巧的是,高显当时不在西境安护府,而是在外面假意和朔博作战。高显那么聪明,在接到父亲的书信以后,立刻跑去了西州,求得庇护去了。
与此同时,在曹芨的带领下,像当初宣德王被打入天牢时那样,高相也是被皇帝的神武军直接抬到天牢里去了,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高相曾经走过的、入宫的那条甬道,也落满了积雪。恍惚之间,高相看到了年轻时的李赜、顾如晦、陈征和自己,他们四个人一起转头而去。高相微微一笑,又轻轻叹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他已经接受了自己既定的命运,这场位极人臣、煊赫一时的黄粱美梦,他早就醒了过来,他更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眼里。
编剧写这个幻境,也是有象征意味的,那就是,李赜、顾如晦、陈征、高于明,一起离开了,暗示他们四人,即将同去同归,都被权力吞噬这一结局。
纷纷扬扬的大雪,埋葬了高氏一族,也落入了东宫,埋葬了曾经娇憨慵懒的小枫。一直为了昏迷不醒的阿渡忧心,寸步不离地守着她的小枫,听到风雪声,忍不住打开了窗户,瞧了瞧窗外的鹅毛大雪,可是此时的她,再也不是当初,曾经在大雪天约着永宁公主、珞熙公主一同去泡温泉,以化解翊王对她爱答不理而产生苦闷心情的西州九公主了,她遭受了来自早已成为太子的李承鄞,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凌虐,她无忧闲适的青春年华,已经消逝,再也不回。(到了此时此刻,唯一能保持当初澄澈心情的,便只有永宁小公主,她已经带发修行去了,因为她看透了一切,她主动与权力做了切割,更不肯沉迷于空泛虚浮的男欢女爱,所以,她的余生,得以春观花,夏扶风,秋问月,冬赏雪,永永远远都是无忧闲适的青春年华啊!)
这时,阿渡突然气息奄奄道,“下雪了。”小枫猛地回过头来,唤了一声,“阿渡!”小枫是惟恐这风雪吹坏了虚弱的阿渡,赶忙就把窗户重新掩上了,然后,她跑回了温暖如春的房间里,跑回了阿渡的病榻前,眼见着阿渡睁开了眼睛,小枫又不可置信地唤了两声,“阿渡!阿渡!”
阿渡的意识非常清醒,她是真的醒过来了,她又说了一遍,“下雪了。”小枫是喜极而泣,又哭又笑地重复道,“下雪了。”
身处异乡、也最明白此刻公主只想回故乡去的阿渡,又说道,“若是在我们西州,下雪的日子肯定还会早些。”小枫哪里顾得上回故乡这件事啊?她伸出手来,轻轻摸了摸阿渡的肩膀,说道,“阿渡,你终于醒了!”
阿渡昏迷了多久呢?顾剑死在了元月十八日的晚上,阿渡因此急火攻心,昏迷过去,李承鄞来逼迫小枫用膳,是在元月十九日的晚上,其后,又发生了掀出铜钱案、皇帝清算高相这两件事,所以前前后后,阿渡应该是大约昏迷了三四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小枫连衣裳都没换,头发也没梳,一直不眠不休地守着她。
阿渡知道,公主肯定是着急了,她先道歉道,“公主,对不起。”小枫噗嗤一笑,道,“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阿渡诚恳道,“阿渡让你担心了。”小枫泪交于睫,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又说道,“醒了就好,阿渡,我现在只有你了!”
所以说,当到了故事的结局,阿渡为了制止这场战争,与高显同归于尽的时候,小枫绝对不会按照阿渡告诉她的那样,好好活下去,为了西州好好地活下去,她会选择和阿渡一起死去。
阿渡突然有点不敢看公主了,因为她即将为公主的仇人说话,她转过了头,才说道,“在西州入冬的第一场雪夜,是用来祭奠亡魂的。这样,那个人的魂就会从白雪来的地方,渡入无罪的轮回。”说完这些,阿渡才殷殷地回过了头来,求恳道,“公主,若你真的原谅他了,就让阿渡今夜在院中为他祭奠吧!”小枫为了阿渡,早就已经把顾剑抛至九霄云外,听了这句话,她愣愣地瞧了瞧外面,又含着泪、含着笑,瞧了瞧刚刚苏醒过来的阿渡。
1.编剧在这里暗示了阿渡突然苏醒过来的理由,当初,她就是为了顾剑死去急火攻心昏过去的,现在,她又不放心顾剑会灵魂不安,所以催着自己在雪夜来之前的黄昏,醒了过来。当初,小枫也是这么爱李承鄞的,她被顾剑掳走,只昏迷了一小会儿,就催着自己醒了过来,因为她想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自己跑回东宫去;可是她被李承鄞生生吓昏,却很安心地在承恩殿睡了一宿,因为她还是信任李承鄞,小枫是觉得,只有她在李承鄞身边的时候,她才敢放心地昏迷。
2.阿渡说的是,希望公主允许,让我在院中为他祭奠,言下之意,就是阿渡并没有要求公主也参加这场祭奠,因为阿渡知道,顾剑也是害死公主亲人的仇人。阿渡对小枫,才是永远设身处地地为她想,才不像李承鄞,他就会胁迫小枫。
小枫是真的原谅了顾剑,所以,她自己决定,要和阿渡一起,给顾剑超度亡灵。在这一切结束以后,阿渡说道,“公主,我们该回西州了。”
阿渡是最懂小枫的人了,她知道,公主已经恢复了记忆,她是绝对不肯再和李承鄞在一处的,而且,公主也知道,当初她在嫁给李承鄞之前,是受了哄骗(丹蚩灭族以后,小枫的阿爹并不需要小枫和亲中原了,因为他知道,小枫的阿翁、阿娘都死在中原人手里,她是绝对不肯的,即使要和亲,也用不着小枫。当初西州王给小枫写的那封让她去找安国公的信,是防备小枫万一在小枫的哥哥没有回来之前,回到西州王室,他想要保全爱女的性命而已,若是小枫的哥哥领兵回来了,高显便会退走,小枫的性命便会得到哥哥的保护,得以保全,至于后面,西州对中原,是战是和,都是小枫的哥哥说了算的,可是不管是战是和,都与小枫无关),公主只是被挟持到了上京而已,西州是不能强行要回公主,但是,若是公主能逃回西州,西州也不会把公主交回来,更不会让公主再受委屈。所以,阿渡有了这个想法。
小枫在祭奠完如同她亲人的师父以后,她突然下定了决心,“走之前,我还有一件事要做。我要杀了李承鄞!”阿渡露出了疑惑的目光,小枫则露出了坚定的目光。
阿渡一直都很懂公主对李承鄞的感情,所以听到这句话,她简直不敢相信,但是,她也没有制止,她任由小枫去做了。
当初,李承鄞刚刚杀了顾剑的时候,就问过小枫,“你就这么爱他,恨不得杀了我啊?”小枫那时候是不想杀他的,只是说了一句,“我的顾小五死了,永远的死了,是你亲手杀了他!”但是此时的小枫,经由顾剑的死,认清了李承鄞的真面目,她对李承鄞的仇恨,也抵达了顶峰,她是为了她的阿翁、阿爹、阿娘要杀李承鄞的——既然顾小五已经死了,活着的那个,便是心狠手辣、屠天灭地的李承鄞,我为什么不能杀他?!
这是小枫理智做出的决定,也是编剧刻意地设计,她终于派出了她笔下,唯一有能力、有条件杀李承鄞的小枫,来惩罚在承天门对平民大开杀戒的李承鄞。至于李承鄞,这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这里出现了隐藏情节,小枫和阿渡为了祭奠顾剑,她们都换好了衣裳,庭院里还有祭奠亡灵的东西,这么大的动静,李承鄞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李承鄞并没有因为吃醋而不许,他还指望小枫能在送走顾剑以后,慢慢地接受自己呢!再说了,此时的李承鄞,已经对小枫除了活着这一个要求以外,再无要求,他是下定了决心了,要娇惯小枫,你做什么都行,我都会满足你的,以缓和与小枫的关系。所以,他才在下一集中,欢天喜地地扑到小枫的怀里,要和小枫重新开始,又在被小枫插了一刀以后,彻底崩溃,非要小枫杀他的。
时间来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曹芨宣读了皇帝的圣旨,“门下,罪臣高于明结党营私,诬诟良善,贿乱科举;其子高显养寇自重,狡贪军资,欺君罔上,使朝纲难振,冤魂塞路,实乃国之寇贼也!高氏一族,罪当灭诛,则斩立决!凡其朋党,不论位重权轻,一律发配边疆。朕念高氏如意,本性尚善,故存结发之情,酌免死罪,革除封号,贬为庶女,送入冷宫。另顾如晦之案,实为高于明欺蒙朝廷,妒陷忠良于不白,今终得昭雪,然贤臣已逝,朕心甚愧,兹赦顾如晦之罪,追封忠国公,赐葬忠孝陵,以慰忠灵,主者施行!”臣子们赶忙行礼道,“圣上英明!”
1.皇帝给高氏一族定的罪名包括,结党营私,诬诟良善,贿乱科举,养寇自重,这四个罪名中,前两个是皇帝利用高相时做下的事,后两个则是皇帝任由高相做下的事,但是皇帝在扳倒高相以后,一股脑儿地全都推到了高相的头上,为的就是表白自己被奸臣蒙蔽,以洗白自己。
2.皇帝给高氏一族的判决是,除了高如意,剩下的所有男丁,全部斩立决。若这个判决是真的,那当天中午,高相就该被杀了,那高相为什么还能活到明日,太子去见他的时候?这说明,皇帝是任由太子去和高相说开,为的就是借着高相的嘴,告诉他做皇帝,应该奉行“你功高盖主,我兔死狗烹”的行事准则,对太子言传身教。
3.皇帝给高如意的判决是,革除封号,送入冷宫,但是皇帝并没有对外说是他和高相做了交易,就只是在标榜他心怀仁善,才赦免了高如意的死罪,这和当初皇帝拿皇后做自己的替罪羔羊,却说自己念着与皇后多年夫妻,只废掉她的封号,丝毫不提他是害怕过度刺激被皇后抚养长大的太子一样,是为假仁假义。后来的李承鄞,对瑟瑟,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该孤独终老。
4.顾如晦被皇帝冤杀,死后的他,想被封为忠国公,想去忠孝陵吗?我觉得他是不想的。但是,他勾兑权力的下场,就是无论是死是活,都做不得自己的主——他的尸骨直接被皇帝从地底下刨出来,埋在了忠孝陵里,以标榜自己的仁德之心。
5.编剧在这里写,皇帝指责高于明为“国之寇贼”,实际上是暗含《孟子》里的典故,“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既然,皇帝诟骂一辈子对他忠心耿耿,最后还心甘情愿地死在他手里的高相为“国之寇贼”,那么,得知爱女还是死在皇帝手中的高相,当然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在太子面前添了一把火,鼓动太子扳倒了皇帝。
在提到高相的朋党,无论位重权轻,一律发配边疆以后,摄影导演特意给了满朝文武一个环视镜头,叶成倒了,很多很多的新面孔又进入了朝堂,反正,皇帝永远都不少为他卖命,等着被他牺牲的人。
在这里面,非但皇帝一党的朝臣还在,赵世玄、宗奂和奚清卓也都还在,这是为了和后面皇帝风瘫,李承鄞出征西域的时候,朝堂的局势做比对,那个时候,李承鄞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他把宗奂、奚清卓撵出朝堂,是为了不叫自己当初做下的脏事大白于天下;他把赵世玄扳倒,则是他把赵家连根拔起的前奏。
在曹芨宣读完皇帝的圣旨以后,太子是一脸的悲愤,他含着泪,沉默地给皇帝行了一礼。此时的李承鄞,尚未明白皇帝才是构陷、冤杀顾如晦的最大幕后黑手,他还以为,他终于帮母亲伸冤了呢!
这里出现了一个细节,就是李承鄞没有站在他平日里站的,比较尊贵的皇帝的右手边,而是站在了次尊的皇帝的左手边,编剧借此暗示,李承鄞是为了向他心中被冤死的顾如晦示尊崇、愧疚之意。不过,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