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2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魏风·伐檀》上说:不白白吃饭啊。’可是君子不耕种却也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住在一个国家里,国君任用他,就能带来安定、富足、尊贵、荣耀;青少年跟随他,就会变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办事忠心、讲求诚信。‘不白白吃饭啊',什么功劳比他的更大?”
13·33 【原文】
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 仁是也;路恶在? 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译文】
王子垫请教:“士人该做什么事?”
孟子说:“提升自己的心志。”
王子垫说:“什么叫做提升自己的心志?”
孟子说:“心志在于仁与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就不合乎仁;不是自己该有的却去取来,就不合乎义。居住之处在哪里?是仁;行走之路在哪里?是义。居住于仁,顺着义走,德行完备的人所该做的事就齐全了。”
【注】
①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13·34 【原文】
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wú)亲戚君臣上下②。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不依正当方式送给他齐国,都不会接受,大家都相信这一点。陈仲子不过是具有拒绝一筐饭、一碗汤那样的义举罢了。人的过错没有比否定亲戚、君臣、尊卑关系更大的了。因为他有小义,就相信他也有大义,怎么可以呢?”
【注】
①仲子:即陈仲子。事迹见(6·10)。他为了操守廉洁,而对母亲与哥哥所取的态度,是孟子不以为然的。人不可为小义而损害大义。
②焉:于。
13·35【原文】
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皋陶(gáo yáo)为士②,瞽瞍杀人③,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xǐ)也④。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xīn)然⑤,乐而忘天下。”
【译文】
桃应请教:“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逮捕他就是了。”
桃应说:“那么舜不会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皋陶是于法有据的。”
桃应说:“那么,舜又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丢弃天下看成像是丢弃破草鞋一样。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辈子开开心心,快乐得忘记了天下。”
【注】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
②皋陶(yáo):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士:士官。焦循《孟子正义》:“士为刑官之长,故主执有罪之人。”
③瞽瞍:舜的父亲。
④蹝:通“屣”,鞋。
⑤䜣(xīn):同“欣”。
13·36 【原文】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kuì)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①?鲁君之宋,呼于垤(dié)泽之门②。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远远地看见齐王的儿子,就感叹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度,饮食奉养改变人的体态,环境的影响真大啊!他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又说:“王子的住所、车马、衣服多半与别人的相同,而王子却这么特别,就是因为居住环境使他这样的;何况是居住于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亦即以仁为住所的人呢?有一次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呼喝,守门的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为什么他的声音这么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所居住的环境相似罢了。”
【注】
①广居:指仁。
②垤(dié)泽之门:宋都城门。
【心得】能做事的时候好好做事,不做事的时候好好生活,提升自己的心志和格局,居仁由义,做有益于长期后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