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木梁鱼
《面纱》这部小说原先不在我7月份的阅读清单里,只是源于某个傍晚我出门跑步时偶遇一家开在街角的书店,打算进去逛逛时,一本蓝色外壳的书便在瞬间映入了我的眼帘,这便是我初遇《面纱》的场景了。
对于毛姆,我还不算是特别陌生,大学时曾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他的名著《月亮与六便士》,说来很是奇怪,我分明不能完全理解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所要架构的情节里展现的个人理想主义的情怀,可是就是那么不由分说的,我爱上了这本书,也此次迷上了这个千面的创作者——毛姆。
所以当我遇见了《面纱》,我便毫不犹豫地将它纳为我的囊中之物,翻开首页,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这句——“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十四行诗里最出名的一句,“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作为贯穿小说全部情节的主旨之言,毛姆尽量使自己显得很旁观,很局外,尽量由书中的人物亲手去拆穿这裹了千万层厚的面纱,从而露出人性最原本的模样。
说到人性,也许在《面纱》这本书里还体现的不够明显,由于毛姆自信而充满的希望的写作手法使得小说在后半部分基本在向光明的美好的人性走向发展。但我们都知道,除去后面小部分章节女主人公随着丈夫的死去而渐渐地从过去的错误中悔悟苏醒过来的过程,小说的整体走向还都是停留在对人性的探索之上的。
我向来对小说里的人物表现的不够积极,意思是说我往往在看完这个人物在小说里的全部生死的过程之后,只要他退场了,我便会迅速忘记他的性格,他的事迹,甚至他的容貌。这大概也是我一直以来都为曾去触及小说的原因了吧,想想在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忘记我的故事情节在小说后半部分的走向和发展了,那岂不是很糟糕?
在《面纱》里,男主人公沃尔特退场时还不算太早,差不多是在小说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毛姆将他的生命结束在了那场可怕而混乱的霍乱之中,所以凭此,我还算是对他有着些许主观的印象。围绕沃尔特的故事可以很简短的缩略为一句话,在感情里泯灭对爱的最初渴望。那他对爱的最初渴望是什么呢?为什么沃尔特会在对凯蒂的浓重的爱意里渐进地抽离自己,变成了裹着层层面纱的局外人?
在一次舞会上,沃尔特初遇凯蒂,彼时的凯蒂已届婚龄,正忙活着从一场场精心举办的舞会之中挑选中意之人作为丈夫的准人选,毛姆就是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这场原本沃尔特被凯蒂踢出名单的舞会,偏偏被沃尔特捡了个正着。沃尔特爱她,一面便爱的如此痴迷于彻底。即使他知道凯蒂提出结婚完全不是因为爱情,他也坦然接受,他把这份先前深藏不漏的爱恋在此时变现了,而且是这样的不容人去怀疑。
较为俗套的情节就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必定不会长久,果然婚后没多节凯蒂的出轨便给这场没有因果的婚姻埋下了定时炸弹。沃尔特是个善于伪装自己的人,当他彻彻底底的清楚自己的妻子在背地里干的这份出轨的勾当,他展现出来却偏偏是令凯蒂一度紧张的冷静和从容,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善于伪装而已。终于有一天,他将这场可笑的闹剧推向了剧终。
逼迫妻子跟随自己前往中国的霍乱之城,这个在妻子眼中实在是可笑之举得提议却早已是沃尔特内心暗下的决心。或许直到最后沃尔特把生命献给了霍乱地区的人民的时候,他都没有放下对凯蒂的这份爱,只是这打着爱的名义的对凯蒂命运的安排怕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味,它开始变得自私,变得敏感,变得使生活完全发生变化之后他也未曾观察到来自妻子凯蒂的开始有些忏悔的心意。
而对于凯蒂来说,完全出自内心的抉择答应丈夫前往疾病爆发区,认真点来说也只是她迫不得已撕下面纱的举动,来自情人汤森无情的拒绝使得凯蒂终于认清了所爱之人的真实面目,除了逃避,除了自我催眠,她还能有什么办法来惩罚自己呢?世间情爱之事,岂是能容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呢?
个人认为小说的前后逻辑关系皆是从凯蒂这里生发出去的。
从最初的对丈夫的背叛,到后来情人的背弃,这整个围绕凯蒂的情史就足以使得这个天真的只知道满足自己欲望的女人一下子幡然醒悟,即使对丈夫的情感没有丝毫来自于爱,但对于情人汤森的无情的背叛而言,她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能佯装庆幸自己尽早的认清了这个自以为相爱却只是独自爱的人的真面。
发生在凯蒂的人设转变最大的情节设计就在于这个她起初在丈夫口中得知的霍乱肆意横行的地方,这里的修道院,修道院里的修女,以及在修道院谋求的工作,渐渐的使得凯蒂的人性走向光辉的顶峰。
那个修道院院长是整个小说着墨点最亮的地方,因为她不仅仅是人性最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凯蒂作为自身比对的最鲜明的对象。来自修道院院长无私乐观,对抗病魔从未退缩的精神世界,凯蒂曾一度的试探过院长的底线,但最终都被深深地折服,所以,在丈夫不幸感染霍乱丧尸在这异国他乡之地时,她才会毅然决然地想要继续留在修道院为这里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
小说发展到这里大概就是全部的人性探讨最后的一笔浓墨重彩了。
最后凯蒂还是带着对肚子里孕育的生命的责任和也许会有那么一点的憧憬回到了自己的家。面对母亲的突然离去,凯蒂命运表现的国度悲伤,相反,她跟父亲一样似乎有种从未有过的解脱感。这作为毛姆在小说里铺垫的第二层线索,实际上也是跟随着凯蒂整个的生存与成长转变而发展变化的。
从我狭隘的眼光来看待毛姆对于凯蒂的人性的描述的全过程,毛姆还是太过于仁慈了一点,细数凯蒂的每一个人生转折点的发生似乎都是一种自然而然地,或者说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生,对于这样一个生性虚荣,骨子里带有软弱色彩的人物来说,毛姆自然是发挥了他作为作家最大的权利了,他想通过柔软的方式向读者展现整部小说的高潮与落幕,自然是不想把凯蒂与沃尔特之间的矛盾那样鲜明而直接的展示出来,也许这层面纱,毛姆也曾在心中试戴过。
一部情节紧凑,思想高度难以直接领会的小说,我通常不敢轻易下笔写评论,此文只是出自于我对毛姆的偏爱而前思后想才下笔而成的书评,也许对毛姆的初心领悟还不够,也许对凯蒂和沃尔特之间的纠葛还没有研读的很彻底,但是我想对于小说想要表现的这层生活的面纱,也许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只是要看你是选择做凯蒂,还是选择去做沃尔特之间的区别了吧。
可是,不论你选择去做谁,无论你情愿从谁的角度出发去寻找生活,那层被芸芸众生所称道的面纱,一定是你我都逃脱不掉的,对生活的千百遍解读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