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论语.乡党篇》里说了孔子的很多生活习惯,孔子是个儒者,非常重视仪式、礼仪,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论语》里讲孔子的吃会讲得那么仔细?因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个“不食”、那个“不食”,这就是礼的一部分,这个讲究是中国古代贵族社会的礼仪行为规范。孔子的讲究,符合他的身份。他是士大夫,行为规范要求他必须这么做。
来看看孔子都是怎样穷讲究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这段话古人往往注梳为“斋祭”的语境。斋祭在当时是大事,对饮食做些要求完全是正常。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段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讲理想化的日常生活,第二部分从“祭于公,不宿肉”开始,才是真正在讲斋祭。第一部分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提纲契领,引出“八不食”,加上一个“不撤姜食,不多食”。翻译成现在的话,意思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变味,鱼肉变质腐败,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肉的量不超过五谷主食;饮酒不能没有限量,要适可而止,不至于喝醉昏乱神志;从市场买的酒和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孔子是理想主义者,如果把这段话注疏为“斋祭”的语境,这段话的内容没有丝毫问题,因为斋祭如何刻意求精细、严格守规范,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把这一部分,理解为孔子坚持的一种理想化的日常生活,我觉得则更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动人意味,这就是一个君子在生活起居中的修身谨行。其实,蔬食菜羹才是孔子平日的家风,酒肉应是偶得一见,所以,在这段话的饮食规范中,最能践行的,应该是这一句“不撤姜食,不多食”。也就是说,如果穿越两千五百多年,回去看一看孔子的餐桌,有一样佐料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姜!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姜,是温热的,所以要永远备着。孔子吃着粗茶淡饭、菜汤这些非常清淡的食物,但也吃着温热的生姜。记得有个成语叫金齑玉脍,其中的脍就是指的鱼生,齑则是姜丝等配菜,因为姜丝是黄色的,所以叫金齑,而鱼生透明如玉,所以叫玉脍。以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他家如果好不容易吃上一次脍,鱼生会切得细细的,上面洒上嫩黄的姜丝,金齑玉脍,丰腴芬芳。脍食这种薄片生吃方式在古时是非常流行的,然而中原至唐以后已经没有这一吃法了,但在南方比如粤东潮州地区这些地方仍有,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由于中原战乱有数次南迁的汉族进入并与原住民交融杂居,而保留了中原古时烹饪的一些特色和影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口味,孔子显然非常喜欢吃姜,顿顿吃姜,但是孔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持中庸态度,即使非常喜欢吃姜,也不多吃。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孔子非常喜欢吃姜?可能是孔子知道了姜的药理,认为姜是好东西,于是理性地吃,规律地吃。其次有可能是孔子喜欢姜这个味道,偏爱这一口,但他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即使再喜欢的东西也绝对不能吃多。这就是“过犹不及”,对任何事情,做过头和做不到位,效果都是一样的,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这就将孔子服姜的意义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纵观孔子的一生,实在不能称得上顺利,幼年亡父、少年丧母,一身本事只到50岁左右才出来做官,做出成绩又迫于高层政治斗争压力下台,生活清贫,颠沛流离,晚年失妻丧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也英年早逝。他曾周游列国十四年,去过卫、陈、蔡、楚、郑、叶等国,既受过座上宾的礼遇,也有过丧家犬的狼狈,吃闭门羹、受冤枉气、遭误抓错打,被撵得到处跑,被骂得满心伤。但即便如此,由少及壮,由壮至老,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情怀,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己任,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理想毕生奋斗。即使生逢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孔子也没有患上抑郁症,没有变得冷漠无情,他永远是一个热腾腾的人,在理想与现实、凡人与圣人之间奔突,在窘迫和痛苦中坚定地走向自我完善,人生目标一旦确定,便如日月经天,前行不辍。我想,生姜神奇的温暖力量,在帮助孔子穿越挫败、走出郁结、消化痛苦方面,可能也立下了功劳。朱子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孔子作为思想家,注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独者;作为政治家,必然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但有了姜的一味正气、一身阳气助力,孔子成了乐观的智者,凭着这股气韵,不忧不惧,从黑暗走向光明,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坚韧,勇敢而开朗地奔赴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与责任。
遥望千古,不知道孔子是怎么吃姜的,是切成片,切成丝,还是剁成沫?在厨房拿起一块姜,用心嗅闻生姜的味道,感受它阳光一般的颜色,感觉这股暖暖的、辛辣的气味。生姜的温暖好像早晨的第一杯热水,好像冬天和煦的阳光照射到腹部。大雪时节,城增暮寒。追随千年不熄的圣人智慧之光,也赶紧吃几片姜来谨护一下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