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校园相遇,能不能产生生命的共鸣,教师能不能对学生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关系到教育能否成功?
何谓生命同构?
我理解为同理心,心灵产生共鸣,也就是心有灵犀,相互懂得明白。师生关系能生命同构产生共鸣,也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
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的焦虑,老师的疲惫,学生的厌学,让每个人都活得不轻松。本来,家长、老师、学生是同一目标的三个方面,应该是合力,却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造成分力,相互伤害,更不要说产生生命共鸣了。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生命同构?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要信任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要耐心沟通方式不能简单粗暴。第三,要真诚。
在这本书中,陶老师提倡运用叙事治疗法。
叙事治疗是积极心理学非常推崇的一个心理治疗分支,属于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叙事治疗透过故事叙述、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的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治疗,可以让来访者的心灵成长。叙事治疗通过当事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关注和挖掘人具有积极功能的自我强化积极面,在人的生活中曾经起过的功能将其扩充进行人的自我意识的主题,并将其延续下去,达到让人运用自己的潜能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效果。
叙事治疗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他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思考的、进行的活动。叙事研究是真实的情景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对学生充满情感和爱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在共同共同的情境中,师生一起去经历感受,一起体验,一起分享成长经历,才能产生心理共鸣。教育是慢的艺术急功近利的行为,可能会毁灭人才,而不是造就人才。要坚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守望。
我们班的小源,父母闹离婚,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在姑姑家生活上学。孩子的性格有些孤僻,也非常的调皮,有一个不太好的行为习惯。总爱拿别人的东西,包括课本、书、本子,甚至拿我的课本和自主练习册。多次细致耐心地教育,和家长沟通,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善,但是班级里面偶尔还会丢东西,让我非常苦恼。平时我经常和孩子谈心,听听孩子的想法,还专门为孩子讲了绘本故事《这不是我的帽子》,孩子也明白这样做的后果,答应改正,有时候又管不住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多多鼓励培养孩子,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路队时让孩子扛牌子,管理多媒体的开关。渐渐地,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有所改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个孩子也缺少爱的孩子。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姑姑的爱也不能等同于父母的关爱,站在孩子的角度,其实孩子也是无辜的受害者,给予爱和温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开始。教育的本质是孩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