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晋陕自驾游第三天。今天游览了晋中灵石的王家大院景区和临汾洪洞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早晨9:00左右从晋祠宾馆出发,途中两次堵车,12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临近景区,环岛中央巨大的印章造型的建筑上“中国灵石”四个朱红色的篆字标明了这里的地理位置,环岛北侧“王家大院”的牌坊昭示着大院的显赫。因为景区游人太多,交警已经进行了交通管制,我们又向西行驶经过了三个红绿灯才来到这里开辟的临时停车场。停车场里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但还是以自驾的小客车居多。从临时停车场步行到公路,远远地便能看到位于远处山坡之上王家大院鳞次栉比的青灰色建筑。大院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到景区入口也只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穿过静升古镇热闹的街巷,经过了王家大院的“孝义祠”、“元代文庙”便来到了王家大院景区门口。来到这里,才能感受到我国十一假期报复性增长的旅游需求,尽管这里只是一个4A景区,但拥挤的游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想要拍摄一张“王家大院”影壁墙的景色照片都办不到,我们只能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进入景区游览。
先了解一下王家大院的前世今生:王家大院位于临汾市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并非仅指一座院落,而是静升王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300余年在静升修建的 “五巷六堡一条街”的总称,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在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占地4.5万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屋1118间,虽然建筑规模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均为王家鼎盛时期的清康乾嘉年间所建,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精华所在。灵石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氏,源出太原,为远祖王子乔之后裔,南宋初先祖王实由太原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已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康、乾、嘉年间其家族达到鼎盛,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其时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道光后王家逐渐衰落,其族人中开拓祖业者渐少,安逸骄奢者渐多,难免坐吃山空,于是“阖堡同宗”的红门堡中有了他姓、豪华气派的高家崖仅以不足千两纹银之价易主,再后来连合族引以为荣的孝义祠也拱手让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及河北、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后举家南迁。自此,做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在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后,终于销匿于历史的大幕中,只留下物是人非的大院,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王家大院的入口是高家崖的东堡门,这是一座三层砖砌门楼,门楼上镶嵌着石雕的“寅宾”个楷书大字,“寅宾”两字出自《尚书·尧典》,意为“尊客迎宾”。高家崖本名视履堡, “视履”一名取自《易经·履卦》句“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应为“审慎检视,进退两全”之意。视履堡是王家第17世王汝聪与王汝成兄弟的宅院,清嘉庆元年始建,耗时16年完工,占地1.95万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套,房屋342间。这里也是王家大院的精华所在,代表着王家的世代兴衰。
进入大门几步坡道后,便是一条青石铺成的宽敞街道,街道南面不高的砖砌花墙即是城堡的南墙,高家崖的建筑群位于街北,由两座紧邻着的主院构成,是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氏兄弟宅第,院门前均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等。两宅中东宅是王汝聪宅第,名曰“敦厚宅”。宅门位于东南角,门仅一间,门头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大门口是一对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步入大门后,是雕刻着山石水舟、亭堂楼阁的影壁墙。王家大院在整体布局上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而又匠心独运地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在建筑过程中,又将建筑技术、装饰技艺和雕刻技巧近乎完美地结合运用,大院中的屋檐、斗拱、照壁、石鼓、门窗等无处不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将木雕、砖雕、石雕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形成超凡脱俗的建筑风格和鬼斧神工般的艺术效果。大院中随目所及的一石一瓦、一窗一匾无一不是精品和珍品,令人咋舌不已,叹为观止。
乐善堂的正房是敦厚宅的堂屋,作为主人接待客之处,装饰最华丽。房中间摆放着木制的王家大院模型,门内柱上一副对联“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其上一匾题“法司马训”,意为遵循司马光《司马氏居家杂仪》训诫之意。
紧邻敦厚宅的另一座主院是王汝成的宅院,名叫凝瑞居,两宅的布局结构完全相同,凝瑞居堂屋也是雕饰得美轮美奂,而且屋内陈列着堪称珍宝的清廷颁给王家的圣旨原件、西墙上的古代大家墨迹手宝和东墙上的“大清万年江山一统全图”。“一统图”是清时手绘地图,图上的中华疆域并非现在的“雄鸡”状,而是内外蒙古浑然一体、外兴安岭在我版图、黑龙江和鸭绿江均为内陆河的一方“宝砚”状全图!
视履堡的西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偏院,院落小巧玲珑、曲径通幽。东面是叫做“桂馨书院”的私塾,西面是名为“兰芳居”的花园,兰芳居西南角是一处建在高台之上的四方小亭,名为“瞻月亭”,既是观景平台又有居高防卫的作用。
高家崖西堡门外便是巍峨壮观的红门堡,两堡间是深达数丈的涧沟,由一座石拱桥连通两堡。红门堡又名恒贞堡,始建于乾隆四年,是王氏家族共建的居住地,比高家崖早近半个世纪。红门堡耗时三十余年,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成大小院落八十余座,房屋近八百间。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门内左右有踏道可上堡墙。堡内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街口正对着堡门,街长133米、宽3.6米;从下往上,各排院落依次排列,主街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巨大的“王”字布局。站在堡墙上望过去,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房顶、屋脊与远处的青山绿树相接,让人有在城墙上俯视一座城池的感觉。此时刚过晌午,有些院子的烟囱中还冒着炊烟,厨房里女人们还在收拾着碗筷;花园里的孩子们在三五成群的捉迷藏、过家家;堡墙上有很多摊贩在售卖各种小吃,整个城堡似乎在这各种嘈杂声音的中显出旺盛的活力,呈现着厚重历史与鲜活现实的连接与传承。
红门堡西侧依然是一座与王家大院型制相同的城堡,导游介绍说:原来那里也是王家大院城堡的一部分,不过已经被毁坏殆尽。现在是一家民营企业投资四亿多元按照王家大院的风格复建为一家高档宾馆。如今这里俨然已经成为王家大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我们在来时路上看到的山坡之上的恢宏建筑便是这座新的城堡。
游完红门堡,就结束了王家大院的游览。游毕王家大院,不由得心生感慨:想当初王家由最初的王实一人,经数百年繁衍,竟成如此大的家族,据说鼎盛时王家六堡共有房屋8888间;但到衰时,数十年间偌大的家族竟散得干干净净,据说在“文革”中连祖坟也被刨,这到如今只留下一座毫无生机的“空城”,被世人当做文物和景点欣赏。所谓“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历史的变迁,大抵如此。
结束了王家大院的游览,已是下午2:00左右,我们在古镇吃了一点小吃之后去往洪洞县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来到大槐树景区,这里依然是人满为患,车位难寻。景区在超过一公里远地方设置了临时停车场,停完车后步行10多分钟才又返回景区门口。
景区大门入口是大槐树树根的造型,巨大的树根两侧生长着藤类植物,裸露的树根见证着历史沧桑,突出了景区寻“根”的主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青砖建成的山西门楼风格的影壁墙,墙上正中是一个楷体的大红“根”字,两侧是“饮水思源”的篆书。我们跟随景区讲解人员边走边听:现在来这里寻根的人越来越多,大槐树移民的原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元军屡屡镇压,连绵不断的战乱,造成中原地区战火纷飞,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几乎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而地处太行山以西的山西未遭战火,人口密度较大,所以,朝廷制定了由山西向中原强制移民的政策。迁至中原之前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在“朝堂决议”的雕像前,可以看出这是朱元璋与两个大臣在商议国是。这位太高祖皇帝仿佛正在与大臣研究制定移民的政策与措施,雕像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高层决策者对移民的坚定态度。“大槐树下”群组雕像反映了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官员正在为移民办理迁民手续,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不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思绪翩翩、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第三组雕像的主题是《讲不完的故事》,移民在当时是由朝廷公告决定的利于国家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在当时通讯几乎没有,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骨肉分离就等于诀别!老百姓抵制移民也是可以理解的。官府采取了强制措施,将符合移民条件百姓的手用绳子绑起来,一个接一个连成一长串,由官府官员负责押送到迁至地,中途有上厕所者,官员把手解开,完后继续绑上。人们至今称上厕所为“解手”。洪洞一带,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称为“连手”,也是由当时大家手连在一起而得名的。“解手”的典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注意到景区的卫生间全部以“解手场”命名。
当年移民时的那颗大槐树,已经被1651年的一场洪水冲的无影无踪,这无疑给游人带来许多遗憾。为了填补空白,景区用钢筋水泥塑造了一颗形象逼真的大槐树。值得庆幸的是,那场洪水留下了一座紧挨着大槐树的八角高塔型制的石经幢,这座石经幢高9.4米,有着800年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我们虔诚绕石经幢一周,触摸着它的八个角,感受着它那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石经幢旁有一处供奉有“古大槐树处”的石碑的神龛,是民国三年由在山东、河南为官的先民建造的,这也是景区为数不多的近代历史文化遗存。
古老而又矮小的南城门前,脚下就是当年斑驳的官道,“苏三卸枷处”的雕塑让人不由地想起“苏三离了洪洞县……”这句耳熟能详的唱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惆怅的感觉。
“大槐树”尽管没有给后代留下更多物质的遗存,但文化的遗存却深入人心,万世传扬。“山西洪洞大槐树”、“五百年前是一家”等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铭刻在心的,历代国家领导人大都曾来到这里参观视察。
园中的广济寺是新建的寺庙,我们浏览了一圈边直接去往祭祖堂参观。祭祖堂是园区内的核心景点,建筑气势恢宏,庄严气派,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带着敬畏的心情进入祭祖堂寻根,祭祖堂把1230个姓氏分为12组,分别做成牌位奉祀于神台两侧,我找到了自己的姓氏,居然位于第一组。正当我在第一组的牌位之中寻找自己的姓氏时,一名工作人员给我指出了位置,然后引导我给牌位烧了四柱香,然后行了跪拜之礼。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现在已经成为国家5A景区,当地政府充分利用了这里人文始祖的文化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个没有山水自然景观优势的偏远小城,能够借文化之势,引天下游客来朝,不能不说是上天对洪洞县的眷顾。
游毕大槐树,我们去往运城市的位于黄河边的永济市。今日行程420公里,计划明天游览鹳雀楼,然后离开山西,进入陕西境内,游览商洛的金丝峡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