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念的不同
上周和朋友去了一次多伦多,在路上车子抛锚了,被滞留了很久,也正因为这块多出来的时间,和朋友聊得很深,叫这位朋友A吧。
A刚开始觉得非常地不舒服,因为她很少会谈论这些话题。但是对我来说,关于人生、选择、未来的话题,谈论起来非常自然,因为我时时刻刻会考虑这些事情。实际上,与那些闲聊比起来,我更喜欢深入的谈话。我不在意我朋友三餐吃了面还是吃了饭,但我想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些什么,有什么迷茫,有什么心得。
我和别人谈话的时候,非常喜欢问问题,而且是连环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当谈论到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偶尔间聊到了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发现虽然我和A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同一个课程表,但是我们的订阅号的方向是千差万别的。我的订阅号是关于书、鸡汤、个人博客;她的订阅号是关于时尚、微电影、短片。
然后我们谈到了生活方式,我提到自己每一年都会给自己一个主题,今年干什么,明年干什么,然后根据主题设置标志点,往后倒推,推到每天要干什么,每天列出待办事项,一步步去完成。我介绍完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她的眼睛睁得很大,“你好恐怖啊。“ 我说:”等价交换嘛,想要得到什么就去做,一步步去实现它。你没有想要做的事情嘛?有的话,你也会很忙的,忙着去积累的呀。“”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现在专心学习就好了。“”你不是关注了很多短片和微电影么。你就没想过自己去拍一个短片嘛?不觉得这样很激动人心么?“”没有啊,欣赏就好了。我没想过自己拍一个。“然后我接不下去话了,多么顺畅的逻辑。
然后我们聊到对未来的规划,我和她分享了我的一个见解:”把人生游戏化来看待,每天起床就是连接服务器,和世界众多玩家一起攻略,每一个其他玩家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我,我也会影响到他人,如何在这种游戏中取胜?“ A听了我的比喻,呆了一下。我思忖可能这个比喻比较跳跃,然后就换了一个框架:”想象你自己是一个公司。什么是你的资产、什么是你的负债、谁投资了你,谁是你的客户?如何做长期战略?“ A依然呆着。 我顿时疑惑了:“你没有想过这些么?你不觉得想一想这些能够帮助自己找到一点点脉络和方向吗?”A回答:“我会规划我的未来,会考虑,但是我从来没按这种框架想过。我就是考虑自己要干什么,什么是正经事,什么是不正经的。什么对我未来有用,什么没有用处。”然后我又接不下去了,这个逻辑也很顺畅啊。
通过这次聊天,我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思考方式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人人都有可能去想的事情,可能别人根本没想过。我觉得很有趣的很有启发的事情,可能别人根本没发现过。而且我难以反驳他们的思维。我相信的理念:1.做一个生产者比做一个消费者更有趣,更有意义。2.借助比喻,我们能发现新的思考方式。这些理念直接地印在我的脑子里,而且在指导我的行为。但是,在他人的脑中,也有着他们的理念。我不能说他们是错的,但是我觉得他们可以变得更轻盈、美妙、性感一点。
2. 教育的意义,读书的意义
我喜欢读书,我的家庭也很支持我读书,只要我能把买来的书看了就行,买书的钱肯定愿意出。我出门总会带本书,可能最后没机会去翻,或者太懒去翻,我还是会习惯性地装本书在包里。我遇到书店一定会进去逛很久,即使我知道我买不起外国的书,而且进去了也只是看看书名。
同时,我也很少庆祝考试的结束什么的。我的一些同学考完一次考试,便会出去聚个餐,庆祝解放。但是,在我的脑子里,没有考完试需要庆祝的想法。如果定义考完试是一种解放,那么之前的时间就是压迫。但是,我觉得读书学习是一个学生应做的,没有压不压迫之说,又何谈解放?
有时候从图书馆回来,头晕晕的要爆炸了的感觉,嘴巴一瘪,哼!谁爱学学去!学了有什么用啊!啊啊啊啊!在回宿舍路上嘟嘟囔囔一阵子。开了门,放了包,拿起牙刷牙膏往洗手间走的时候。脑子清醒了一点,”嗯,书还是要读的。“ 挤上牙膏,看着镜中的自己,就开始盘算起来明天学什么。
我对信息有一种渴求。所以我现在在自学语言,我相信语言是道门,通向另一个新世界。多一门语言,就多一个数据库。而且不需要等待翻译的时间,等于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综合以上四点,我也算得上是一个想学习的学渣吧。但是,我始终不知道自己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我会这么执着地想要去吸收更多。后来,我看到了一个短片:关于教育的意义(只有10分钟,强烈推荐看一看!!)
我觉得自己可能在之前的经历中意识到了知识的力量:知识能带来自由,精神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这种想法逐渐演化成了终生学习的使命感,最后体现在表面上就是不抗拒学习。
3. 我的策略
我一直喜欢找新的模型去解释生活,我想把繁杂的生活碎片整理出脉络,诗意化,抽象化。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如何说服他人时提出了三条路径:Logos, Pathos, Ethos.
Logos:用理性。你的论述符合逻辑吗?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普世的逻辑(例如三段论),光用演讲者的逻辑是没有用的。你的论述要把普世的逻辑和听众们正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包容进来,才能让别人愿意听而且听得进去。
Pathos: 用感性。你的论述足够吸引人吗?你的着装打扮如何?你说服人选择的环境怎么样?用故事、用外表、用氛围去打动人。
Ethos:用资历。你得过什么奖和称号?你有这方面的背景吗?你的能力让人信服吗?你有名气吗?你是权威吗?
然后我开始思考,人生是不是就是一次次去说服别人呢?用成绩说服大学给你录取通知书,用试卷说服老师给你分数,用简历说服公司聘用你.......一切的一切归为一句话就是:我要如何说服别人给我提供资源。
Ethos可操作的余地比较小,因为看的是年龄,看的是经历,看的是资历。所以先放在一边,用自己的一次次的选择去增加Ethos的力量。
Logos:用理性。我的方法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的概念。说服他人需要和听众在一定频率上,所以我想要说服的人越多,我需要的支撑我的概念和术语就越多。知识便是力量,便是武器,便是说服力。通过学习,我就能超过那些早早地停止了自我教育的人、用情绪去思考的人、用感觉去决定一切的人。
Pathos:用感性。怎么把故事讲得漂亮,这就是终极问题。让他人接受我的想法,我的见解本来就是一件我求人的事情,如果我不把我的观点讲得有趣,不会有人愿意坚持听下去的。那些充满专业术的论文没有人会积极的去看的。我需要更有趣的表达方式:音乐、视频、绘画、演讲、谈话。
总而言之:用理性作支撑,用感性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