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无处不在。在学生之间,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而发生摩擦。对矛盾、冲突的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妥协和解。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书中提出,中国人的性格是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圆滑、和平主义,传统哲学“教会他们少尽量少吵架,一旦吵架了也要尽快妥协和解。”这种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矛盾冲突处理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有必要对此进行反省。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矛盾冲突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无法掩盖与回避。矛盾并非只具有消极作用,其正面的意义在于:暴露问题,促使解决;促进变化革新;宣泄不良情绪;增强人际互动,达到更高层次的团结。那种以抹平是非、压抑人性为代价的表面上的“和气”,应加以摒弃。承认了矛盾的正面价值,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就不要急于压制和掩盖学生的矛盾,“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等做法是不可取的。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成长更有意义。
二、给学生倾诉的机会
对于已发生冲突的学生,先不要忙于做出评价,,先听一听,让他们有一个倾诉的机会。教师只有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让学生充分宣泄情绪与表达思想,才能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作为老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我处在那样的位置,会怎么想、怎么做?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处理。
三、鼓励学生以理性、宽容的态度来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现代社会主张尊重人权,但并不意味着要拘泥于个人得失、斤斤计较,心胸宽大、不计前嫌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提倡的。现代人处理矛盾时要善于在是非与妥协、维权与宽容之间进行统合。
针对学生中常见的矛盾,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在遇到矛盾时学会冷静思考,不要只图一时痛快而任性妄为,要培养“每临大事有静气”,从容不迫的处理各种问题,这是个人修养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条法则。有的学生在气头上浑身发抖、语无伦次,又有的学生恶语连篇、拳脚相加,或将手指指到对方的鼻子上,都反映了涵养不够与心理素质的不成熟。
2、鼓励学生抛弃自我中心的态度。自我中心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更是许多独生子女的一大缺陷。这种态度的基本形式是凡是从“我”出发,以为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他人的权利与感受。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岳晓东博士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学时代,班主任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就下乡劳动的意义和打算进行讨论,不少同学都说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接受学农锻炼,老师很满意;轮到自己发言时,只简单的说了一句:“我认为最好的发言就是行动。”说完就坐下了。不想这句话竟使老师生起气来,厉声批评这样的讲话是在与他对着干,是否定了这次讨论会的意义……这使自己感到莫大的委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都陷入了自我中心的误区。就学生来讲,错以为只要讲这么一句话,别人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心意,没有想到老师的本意就是要通过讨论提高大家对学农劳动意义的认识,希望大家能踊跃发言;对老师而言,则不该主观武断的理解学生的用意。双方都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自我中心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应注意预防。生日时没有收到好友的礼物而心生抱怨时,先不要忙于指责对方,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什么舒服之处;当同学对自己不理不睬时,不要“一根筋”地认为是对方太高傲或不热情,也许他今天又什么心事,也许自己做事不当,引起了对方的误会。从单一的“我向式”思维发展到多角度思维、从单向的接受变化为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避免矛盾冲突的一大原则。
3、鼓励学生豁达大度,珍惜友谊。魏书生老师打个一个生动的比喻,说人的心胸是不
同的,有的像针尖,有的像脸盆,有的像湖泊,有的像大海,有的则像天空。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才能处理好矛盾,并形成团结友爱的气氛。学生高尚的思想境界、博大的心胸,在矛盾的解决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确实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宽恕之道,原则性问题也要坚持,而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过于计较。
家长们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就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有些家长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甚至以凶防恶,使得孩子变得气量狭小,吃不得亏,对同学怀有一种不友好的心理,对此,教师要注意疏导。公平与豁达,才是处理矛盾的适当态度。同时,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他们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4、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态度与习惯
在处理矛盾时做到以礼服人。强者不是以蛮力来压过对方,品德高尚、自信豁达的人内心才充满了力量,才是真正的强者。蛮不讲理者可能一时占了点小便宜,但从长远看,将会失去更多的朋友,得不偿失。事实也证明,学校里面的“霸王”内心是孤独的,并不快乐。
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学会处理、解决问题,对成长能起到更为有效和长远的作用。对依赖性太强、事事通过“告诉老师”来解决的学生,更要注意这一点。有些学生好面子,矛盾发生后憋着一口气,从不愿主动找对方解决。事实上,能主动去找对方,并不意味着自己错了或输了,而是豁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