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 王子
有本书叫《安的种子》,是国内首本输出国外的原创绘本,尤其在日本,大受欢迎,很火。
读给5岁的女儿听,她给的评价是“安不是小孩子”
我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她说“真正的小孩都是拿到种子就种的,还会在一起说怎么种的…不会像安那样悄悄的……”
我觉得很诧异,又觉得女儿说的非常有道理——我经常看到小朋友在雪堆里戳个洞,兴奋又小心翼翼的放颗从餐盘里偷偷拿出的豆子,然后满心盼望豆子发芽,长大。
至于什么季节、种子是好是坏,地点是否合适,她们才不管呢。
《安的种子》不是儿童本位的绘本——我这么说,会不会遭喷?
最终,这本书成了女儿孩子“找不同”的绘本——拿到种子后,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和安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至于里面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后再说吧。
朋友批评我的做法,认为,没引导孩子理解书中的人生哲理,是对书的浪费。
我们的语文课,从小就要求划分自然段,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通过了什么故事,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语文课的经验使很多家长认为,不管读什么书,都是为了学知识和人生哲理。
很多父母给孩子讲完故事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孩子说不出来时,家长就开始“教导”: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呀……
把阅读等同于道德灌输,是阅读的误区,因为,优秀的书籍是集文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阅读素材。
优秀的图画书,往往更侧重文学性和艺术性,以儿童本位。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和审美情趣,所以更能吸引孩子。
幼儿阅读时,能从主角发生的事件、幽联的语言、传情达意的画面中感受到快乐。
有些图画书,孩子会要求家长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讲,就是在重复快乐。
反复阅读中,也许能够意识基至领会作者想传达的观点,也许能够认同成人所希望儿童表现出的社会行为。
不少家长在阅读过程中,总是试图贯穿某种社会价值的时候,要通过图画书来教育儿童。
图画书作为亲子阅读活动的重要材料,不仅是阅读的工具,更是阅读的对象。
对幼儿说,读书本身,感受图西书阅读中的文学美和艺术美,体阅读图书所的快乐,是他们愿意阅读、喜欢阅读的原因。
只有在这种不断的“悦读”中,儿童方能发展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表现出阅读能力的提高,并最终获得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