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幅对联出自明朝的曹学佺,讲的是明朝的皇亲国戚仗势欺人,连家奴都肆无忌惮横向霸道。有一天一个家奴带着恶犬在大街上,遇到一个书生。这个恶犬就扑向书生开始撕咬,周围的人想救又不敢下手。
这个时候一个屠夫看到书生的性命危在旦夕,拿着杀猪刀就扑了出来,手起刀落把恶犬的脑袋就给剁了下来,救了书生一命。
恶奴一看狗死了,不肯善罢甘休,就让屠夫抵命,最后闹到了官府。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的官员就是曹学佺,他详细看过状纸后,不畏惧皇亲宗室,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
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再审时,秀才贪图财物又惧怕皇亲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学佺,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了是皇亲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学佺重判: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2、现在看来似乎这只是一个巧合,一个故事。可是我们从史记上也能找到诸如此类的故事,比如荆轲又从赵国来到燕国。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帮好朋友。荆轲最亲密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器乐名家高渐离,一个是没有留下姓名的狗屠。三个人常常一起喝酒、唱歌,甚至会边哭边唱,旁若无人,纵情恣意,不在乎他人眼光。
还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侯嬴,在《史记》中一出场就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者,工作是大梁城的看门人,又老又穷。另外一个是侯嬴的好朋友,勇士朱亥,也是生活在市井间的屠户。他们两个一个负责给信陵君出谋划策,一个负责执行落地,不惜一死帮助他成就大业。
可见,在古代很多人对于义和利的看法,跟现代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们衡量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用钱的多少来说事。
人读书多了,面对问题的时候顾虑就会多一些,做出的选择就不会像古人那样单纯,那样情绪化。
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