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过年,本该无甚说的。你若上街去,逮着老少妇孺随便哪一个问一问:过年是怎么回事?他们便喜滋滋地能跟你说半天。可是呢,实实在在的,细细咂摸下,近来啊,总觉出我们这最重要的节日――舂节――是变了味了似的。要不然,我也不必在这里写什么“宣传舂节”的东西。
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和国际接轨,国人活得越来越爱拧巴。就来过节来说,不说崇洋媚外,可那一个个洋节过得,莫明其妙的,真他妈的有时候连自己都觉得酸。为啥呢,不知道啊,反正电视台有专题节目啊,反正那么多人在造啊,反正身边的朋友们在对我说着什么的祝福语啊,噢……明白了,我得随他们造,反正大家都那么做,我不能跟他们不一样,管他这节有什么来头。如此,过洋节的热潮就起来了。
这个挺无奈的现象,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国人心里的虚啊。外国的月亮大,外国男人的鸡巴大,外国女人的奶子大,那外国的节日也应该比我们的有趣吧。这是实在的文化不自信啊。“崇洋媚外”这个词出来后,就成了很多持“葡萄酸”理论者的骂辞,他们见不得别人说洋话,用洋货,操洋逼,其实他们心里呢,恨不得自己就是个老外。唯洋是听,唯洋是信,唯洋就觉得牛逼透顶。白日里大骂别人崇洋媚外,夜里自个儿却看大片看得迟迟不睡。
在比自己牛逼的异族面前的文化不自信是一条因,当下国人趋富的心态也是问题所在。今日,城市文明突飞猛进,乡土文明是频频式微,而传统节日的沃土就是乡土啊。经济发展的冲击,物欲横流对人心灵的污染,遂让人们的信仰物质化,把追求的东西具体化,认为亲情就是精良的食物,够多的防病的存款;爱情就是钻戒,好车与大房;友情就是提一句“帮个忙”的时候一笔相当的钱;信教就是捐钱捐庙;旅行就是坐几等舱,住几星级酒店……本末倒置,混浠了自己是为了这些而这样做,而不是这样做是为了得到和维持这些。把自己最珍爱与宝贵的东西用物质来衡量,多么可悲。那么过年呢,它的核心主题是“团聚”,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它有很大的人文关怀在里面。然而很多人开始背弃它,因为他们较之于这种关怀,更需要钱。所以在他们看来,过年甚至过所有的节就只是花一笔钱而已。除此而外,就是想着如何省钱,又后悔花了不该花的钱。这就是他们对于节日的认知和看法。更有甚者,将节日视为累赘。在国运越来越好的今日,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差,这显然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是对知识分子的不关注甚至是漠视,因为知识分子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他们关心的,忧愁的,都是常人想不到或想不透或想透而听之任之的事。他们是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私处的G点,他们能敏锐地洞悉到人类向前走的鞋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走不快,小了走不远,他们会提醒人类,什么时候该穿什么码的鞋。然而现今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掌控者,一是拿章子的,二是发了财的,三是戏子。这三者……,……不能说,一些话,不能说出来的。这也是当下,导致了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大说空话假话,或者迂回的都说不清话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知道真话实话,只是他们不敢说,他们是聪明的,所以迎合以讨好某些东西。
再者就是教育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觉得不该只是高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个知识点,我觉得还要强调,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都要以各种形式强化他们对此的认知。可是,前提是,有上面哪两个基调在,也未见得能有什么改变。
关于舂节的宣传,我觉得没必要,因为现今媒体如此发大,各种形式的宣传都快臭大街了,可真的有作用吗?亵渎的照样亵渎。倒是,我们是该思考一下,思考过后,再按病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