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苦工四年,只为一月繁华。
这是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对蝉的描述,蝉科的昆虫的幼虫大多要在地下生活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在盛夏的某个晚上破土而出,爬到附近的树上蜕壳化为成虫。蝉的成虫阶段相对幼虫极为短暂,只有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蝉的生活史很是奇异,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如此相似。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一般认为存在这个星球上已有数百万年,但是作为一个享有文明的生物只有几千年。如果把先前无比漫长的懵懂状态比做蝉的幼虫阶段,这短短的成熟的文明阶段跟只在夏天唱歌的蝉多么相像。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的出现,代表这片混沌了数百万年的大地开始出现国家,出现民族,文明的曙光开始愈加光彩照人。夏是起点,也是转折,历史从悠远而缥缈的混沌走出,进入真实的凡人时代。这就像蝉,经过同样漫长的等待,从黑暗的地下爬出,蜕去老旧外壳,羽化飞虫,拥抱光明。
中国大地文明的开端是传说中的夏朝,夏字来源的说法有很多,接受度最高的说法就是来自蝉的形象,夏字上面的一横多像蝉的触角。事实上,夏的最初本义是指季节还是地名或人名,并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直到今天蝉都是最能代表夏季的动物,甚至没有之一。古人若想创造一个表示夏季的字,蝉无疑是最简单直接的灵感来源。
夏朝作为第一个文明时代,还有着明显的原始氏族特色。图腾崇拜和巫神政治是避不开的话题。世界上几乎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图腾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都是自己最喜爱、最重要或者最敬畏的生物。夏人的图腾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龙的,有说是玫瑰的,甚至有说是猪的。如果夏的本义是蝉,那夏人图腾也很有可能是蝉,或者其下某个部落的图腾是蝉。
夏代人们喜爱蝉是很自然的,蝉是夏天的标志性动物。夏天没有挨冻的危险,食物亦很丰富,也不必着急为冬天储粮。喜欢夏天,无可避免地也会喜欢上夏天的这些精灵。这也从某种层面反映了当时低下的生产状态——人们完全在靠天吃饭。
有过真正童年的人都会知道那些在夏天不停鸣叫的蝉其实并不是一种,不同的蝉在体型、声音和生活习性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与自然最贴近的夏人也发现了这一点,那个时候蝉的种类甚至比现在还多,他们都能做很细致的区分。蝉最早的写法有蜩、螗、蝘、蠽、蝒、蜺、螿等,这是不同地域对不同蝉类的称呼,在《诗经》各篇里都有体现。这些名字我们基本都不会读,但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蝉很在意,对夏天很在意。
蝉在夏天无疑很耀眼,但他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在地底又是如何生活的?直到近代人类都一无所知。蝉的生活史的确很特别,她们将针尖大的卵产在干枯的树枝上,幼虫孵化出来后,立即爬到最近的地下,从此依靠树根的汁液生活三到五年,乃至十七年,整段时间不再爬出地面。古人很难摸清蝉的这些底细,所以蝉在古人心目既有阳光干净的寓意,也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夏朝和夏人也很神秘,他们的遗迹究竟在哪儿到现在也没定论,甚至连后来的商朝人好像也不是很清楚。在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几乎都没有发现对夏的描述。
夏作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王朝,后世有很多政权都曾称夏,巧合的是这些国家好像都很神秘。最有名的西夏,由于蒙古人的灭国战争过于激烈,党项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国史,由此让这个长期和宋、辽、金对峙的强国给后世留下很多不解之谜。对应西夏,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甚少人知晓的东夏。女真人在金国灭亡之际,于辽东建立新国家苟延残喘,在东北一带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具体情况鲜见于文书,东夏的神秘甚至成为《盗墓笔记》的灵感来源之一。
蝉伴随我们这些文明的人类鸣叫了数千年,不知道以后还会陪伴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