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魏”字的写法,明显与新华字典上不同。尽管是楷书,但是书法中的许多字写法与我们现在汉语字典上的写法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不是写错了。
文字本身也只是一种大家约定出来的东西,大家一起约好三横表示“三”,那么这个符号就是“三”,如果大家约定三竖是“三”,那么表示“三”的就变成了三竖(当然这个大家指的不是三、五个人或者三、五百人,而指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绝大多数人)。
同样的,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异体字,也都是大家千古以来认同的一种约定而已。
所以大家如果有心,在一些景点、学校、商铺等地方看到的一些题字与我们在课堂所学不一样,不要惊诧,更不要嘲笑人家写错了,通常只是我们没见过罢了。
“魏”字就是如此,通常右侧“鬼”字都不写第一撇,下方的厶(si,一声)也可以用一点代替。
大家如果举一反三,就会知道“鬼”、“愧”、“槐”等字,也都是这种情况。
2
“魏”字的笔画很多,这样的字更注重对结构的把握。
它由“左边”的“委”和右边的“鬼”组成,那么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整体上是一
个点画分布比较均匀的方形,尤其要注意两个部分的下方应该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这个字放在那里才是平稳的,然而很多人写出来的字没有注意到这点。
3
左侧的“委”,在单写这个字的时候,上面“禾”字应该有意识地写得扁平一点,以配合下方的“女”字,不让这个字过于瘦高。
但是在这里,却不能放扁,反而要稍写高瘦一点,因为右边还有“鬼”字要写。
而下方的女字,横画要足够长,以平衡右边“鬼”字往外放的竖弯钩;横画下方部分也要放开,因为它是整个“魏”字的“左腿”,不能萎缩了。
4
左边的“委”字写定了形状,右侧就只负责配合它就好,第一笔与左边“禾”字的横画平齐,上方的田写瘦高一点点,左边的撇用小短撇意思一下,右边的竖弯钩放长、放宽,因为它是“魏”字的“右腿”。
5
最后的一点,点在弯钩与横画的夹角处,并且靠上方,不能居中,即使你写成“厶”也是一样。
带“魏”字的成语作品:
围魏救赵的意思大家都懂,就不多解释;
这里的“魏”字右方的“鬼”并不如我上文第二条写的一般,与“委”字下方平齐,这个问题并不大,“鬼”字能比“委”字高而不能低,这是因为“委”字的上方超过了“鬼”字的上方,所以它们的重心基本上还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反之则不行。
类似于“姚黄魏紫”这类成语比较生僻,所以会在下方作一下释义:
姚黄和魏紫是最好最奇的两种名花。姚黄是指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是指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的这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两个很有趣的传说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搜狗百科搜来看看。
最后,附一张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