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糊来自内部,而情绪模糊来自外部。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大大多数人习惯被动承受,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
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性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虽然被动的承受痛苦也会耗费很多能量,那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好耗能,所以美国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成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这感觉就像在听池塘中“无数只青蛙”的叫声,让人心烦透顶,等到实在忍不住了,跑去一看究竟时,却发现其实只有几只青蛙。
现在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就像在3000米跑步考核前,那些不知名的恐惧会让人紧张的全身发抖,而我们一旦开跑、不得不与这种恐惧正面交锋时,就会发现3000米考核也不过如此,如果我们再积极些 ,学会从一开始就主动正视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许那种紧张就不困扰自己了,我们甚至能从容地“享受”比赛。
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一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式,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