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小武》 电影带来的世界5
2020年2月,因为疫情滞留在老婆的娘家,哪儿也去不了,于是天天看电影。记得一口气看了十几部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其中包括这部《小武》,印象极深。
第一个印象是,听不懂山西话,完全依赖字幕。为了找到有清晰字幕的版本,费了好大劲。想想也可笑,中国人看中国电影,离不开字幕。后来我问一位山西同事她能不能完全听懂,答案是50%。同为山西,一个汾阳,一个汾西,就这么夸张。说中国方言是“十里不同音”,名不虚传。
第二个印象是,耳目一新。
我觉得,说贾导演的《小武》以及《站台》是中国独立电影的里程碑一点也不为过。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部电影都未能获得官方的上映许可。好在能否成为经典的标准不在官方,而在人心。
此片一出,好评如潮,获奖无数。
东方早报网评:贾樟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著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
西安晚报数字报刊评: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获奖记录: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斯道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199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一)电影故事
《小武》是贾樟柯导演的处女作,拍摄于1997年,1998年上映。有人认为贾导演的处女作是1993年拍摄的《小山回家》,但后者是贾导演大学期间拍的一部短片,只能算实习作品。
《小武》叙述了山西汾阳县城一个叫梁小武的小偷的故事。故事可以分作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了小武和朋友靳小勇的关系,小勇是小武的患难朋友,发达以后疏远了小武,而小武却不知道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一定要实现当初的誓言,给朋友的婚礼送上一份礼物,被小勇拒绝;第二个部分叙述了小武和歌厅的小姐胡梅梅的故事,小武一直暗恋着梅梅,梅梅却不辞而别。
据说在拍摄之初,这部电影用的名字是《靳小勇的兄弟、胡梅梅的傍家、梁长友的儿子,小武》,傍家是靠山的意思。后来这个片名因为太长被舍弃,但它却精准地交代出了小武的身份。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也是遵循着这个最初的片名来展开的。
(二)电影风格
首先,影片采用的是一种粗粝的纪实影像风格,就是用拍纪录片的手法来拍剧情片,这是独立影片最常用的方法,但拿捏的成度很重要。实景拍摄,自然光源,非职业演员表演,这些必不可少,可是操作难度大,弄不好就会过头,变成摆拍的纪录片了。原以为贾导演一定是深受阿巴斯(伊朗)、锡兰(土耳其)等独立电影大师的影片影响,但从时间上看,他们的扛鼎之作似乎还没问世,或者刚刚问世,估计贾导演还没看过。如果没有借鉴,或者可借鉴者少之又少,那可真是自开风气之先了。
另外就是,影片除了汾阳取景实拍,对白说汾阳话外,并没有其它山西特色。没有《人说山西好地方》中的两山夹一河,“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的地理美景,没有“表里山河”“三家归晋”的历史积淀,没有《走西口》的幽怨曲调,没有票号如林的晋商文化,更没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五台山、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等背景。有的只有脏乱差的环境,到处尘土飞扬,像个大工地。但影片要说的就是那个时代,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所有的中国县城,那里的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社会变革所发生的事。
在一个浮躁、粉饰、高速变革、崇尚权利和成功的时代,与大多数电影相反,《小武》追求的是,将目光投向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卑微个体,对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予关注和关怀。这才是电影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
好的作品不是躺在历史上锦上添花,而是闭气凝神地描述当下,留给后人,成为他们的历史。再有就是,艺术家只负责展现,评论留给别人。记录时代,反映时代,并关怀生存于其间的人,这是独立电影的最大特色,也是贾樟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风格一直延续在贾樟柯后续的电影作品中。他的山西老乡宁浩2003年拍摄的《香火》也是如此风格,非常出彩。尽管后来宁浩导演改变了戏路。
(三)贾樟柯导演
贾樟柯,1970年5月24日生人,中国导演,山西汾阳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4年,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5年,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2007年,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0年8月5日,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戛纳影节金马车奖,成首位获奖华人导演。2016年5月8日,贾樟柯凭借《山河故人》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6年11月15日,贾樟柯获颁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现担任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CISAC)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2016年,创办全球电影短片中国内地首映平台“柯首映”。
下面是贾樟柯的电影清单:
1993年《小山回家》,1995年获香港映像节大奖;
1996年《嘟嘟》;
1998年《小武》,获奖记录在前;
2000年《站台》;
2001年《公共场所》;
2002年《任逍遥》;
2004年《世界》;
2006年《三峡好人》,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006年《东》;
2007年《无用》;
2008年《二十四城记》;
2008年《河上的爱情》;
2010年《海上传奇》;
2013年《天注定》;
2015年《山河故人》,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6年《在清朝》;
2016年《营生》;
2017年《江湖儿女》;
2021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09年2月26日,贾樟柯在人民网文化频道说:“我相信每一个导演在他第一、第二部电影的时候,是用全部的青春表达冲动。作为一个导演不可能一直靠青春和激情来拍电影,所以在拍了十年之后,我觉得逐渐地在理解现实,对现实进行想象的时候,我觉得这时候对历史的学习、对历史的关注就开始出现了。”
如他所说,后来的电影风格有了些许改变,开始追求了一点精致。当然大方向没变。其实粗粝和精致也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不是绝对的哪种好,哪种不好。
所有贾导演的影片中,我认为《三峡好人》最佳,粗粝与精致之间拿捏适度。从时间来看,也正是他拍片历程的中间点。
当然,之所以在这里单说《小武》,因为是贾导演的开山之作。
难能可贵的是,贾导演在拍片的同时,在自己有了能力和名气之后,不忘诱掖后进,担当更多的责任。2010年创办“添翼计划”,并担任监制,旨在助推新导演成长。贾樟柯是这些作品的主要投资人。该计划实施至2013年来,推出的四部影片都获得了国际认可,其中三部影片为导演处女作长片。
2010年11月16日,贾樟柯的“语路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他担任监制,扶植6位新锐导演拍摄了12部纪录片。
贾樟柯的影迷都喜欢叫他“贾科长”。
(四)山西
看电影《小武》的半年前,第一次去山西。时间不长,几个景点转一圈,算是有所领略吧。以前都是纸上的、电视上的山西。下面4张照片就是那次拍的。
下面这4张相片是好友同事WXL在汾西老家拍的。
附录
(一)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好莱坞。当时的好莱坞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必须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了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或独具艺术特色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二)“添翼计划”影片介绍
1,韩杰 2011《Hello!树先生》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
第9届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王宝强)
第8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亚洲新导演奖
第5届澳大利亚亚太影展最佳男演员奖(王宝强)
第12届东京银座影展特别关注奖 (王宝强)
第10届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王宝强)
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
2,宋方 2012《记忆望着我》
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豹奖
第13届东京银座影展评委会特别奖
第50届纽约影展
3,丹米阳2012《革命是可以被原谅的》
第3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
4,权聆 2013《陌生》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创投最佳创意项目奖
(三)语路计划
贾樟柯导演以监制身份与尊尼获加合作,亲自挑选6位新锐导演和被采访对象,并与他们共同拍摄此系列电影短片,记录并呈现来自各个领域人物追逐梦想的故事和影响他人的话语,同时以此鼓舞更多人参与到分享梦想和激励的队伍中来。
这六位新锐导演正在处在事业的上升阶段,此次获得尊尼获加的支持拍摄纪录短片,相信会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新的动力,这六位新锐导演分别是:卫铁、陈涛、宋方、陈挚恒、王子昭和陈翠梅。
马来西亚新锐导演陈翠梅在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界非常活跃,是近年来势头强劲的马来西亚电影新浪潮的骨干。她毕业于马六甲多媒体大学,做过记者、老师、导演、制片、演员等,执导过四部短片,一部长片。她的长片处女作《爱情征服一切》参加了数十个电影节,于第11届釜山电影节上获新浪潮奖。
陈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7年剧情短片《入道》,获得法国嘎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第二名。2008年长片计划《夏日天长》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釜山发展计划",并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休伯·巴尔斯基金"剧本发展奖。
陈挚恒,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影视导演专业,后获得巴黎索邦大学第一大学电影导演和电影美学硕士,曾获诺曼底安德磨房基金会奖。他的短片《比利时巧克力》调度精准,观念融合了很多法国电影的素养,曾获汉城电影节短片单元竞赛,中国DV大赛评委会大奖。如今,陈挚恒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欧洲的电影节做中国的选片人、策划人,让中国的影片通过电影节进入欧洲市场。
宋方曾就读于比利时国立高等观赏艺术与传播技术学院电影导演专业,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她从2003年开始创作纪录短片与故事短片,2008年拍摄的毕业故事短片《告别》获得第11届韩国首尔国际女性电影节亚洲短片竞赛单元大奖及第62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基石单元二等奖。
王子昭,1988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方向。编剧及导演作品有十分钟故事短片《马丁长眠》、二十分钟故事短片《一只摇滚乐队的诞生》、三十分钟伪纪录片《权威人士》和九分钟故事短片《大无畏》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年轻人的冲劲,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卫铁,北京电影学院硕士;2001年带着处女作《黄石大道》参与澳门中国新生代导演展;他的作品以纪录片为主,角度真实,显示了国民性,如2005年《长江上的人》(纪录片);2008年 《人间童话》(纪录长片)等。
(四)《有酒方能意识流---贾樟柯自述》:
拍完《小武》后,约我出来见面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我自不敢怠慢,也不想错过任何一个人。江湖上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象我这种拎一只箱子来北京找活路的人,突然得到别人的注意,总是心生感激。阅人胜于阅景,况且那时穷,有时间,即使只是扯淡闲聊也乐于奉陪。
见面就要有地方,这对我是一个难题。那时我还没有办公室,家小,杂乱也不可待客。每次约会我都让对方定地方。客人又都客气,说要将就我。于是沉默一下,动一番脑筋,说出来的还是三个字:黄亭子。直到今天我的活动范围还都在新马泰一带,新是新街口,马是马甸,泰是北太平庄。这些地方离电影学院近,上四年学习惯了,腿便自己往这边跑。
黄亭子在电影学院北边一百米,是家酒吧,全称叫黄亭子五十号,因为隔街可见儿童电影制片厂,好找。下午客稀,也便于说话。那时,不远处的北航大排挡正是黄金时代。入夜时分,三教九流蜂拥而至。烟熏火燎中有孜然的香味,就着红焖羊肉可以看见械斗。那边新疆大叔用维汉双语招徕四川小姐,一低头身边这桌大学生不知为什么已经哭成一团。这里混乱,迷茫但充满生机,对我的口味。
但黄亭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每次从北航回学校路过这里,透过窗口看见里面灯光昏暗,便觉无味。山西家穷,从小父母就节约用电,15瓦的灯泡暗淡太久,让我日后酷爱光明。也是青春不解风情,那时心中充满宏大叙事,自觉很难融入烛光灯影。
第一次进黄亭子是97年初,我在香港碰见摄影师余力为,两人打算日后合力拍戏。我剧本还没写,他已经来了北京。接他电话时,他在黄亭子里等。进了黄亭子,他的桌上已经有了几个空酒瓶。我点上一支都宝,这烟别名点儿背。但一切如此幸运,这次见面让我们决定一起去山西看看,这便有了日后的《小武》。
小余能喝,成了黄亭子的常客,我便常来,与老板成了好友,时间长了有人戏称黄亭子是我的办公室。老板简宁是诗人,开酒吧也开诗会,常在午夜时分强迫小陈和他下象棋。小陈是调酒师,见我进来总喊贾哥,并让莉莉倒茶。莉莉是服务员,简宁的远亲,爱看电视,常梳一头小辫,把自己打扮成民国戏中的女子。
这样我在北京又多了一个去处,即使无人相随,来了黄亭子也总能找到人聊天儿。象我这样的人不少,有一个英国人叫戴维,在化工学院作外教,他总是准时晚上十二点来酒吧,要一杯扎啤,仰着脖子一边看足球一边和小陈聊他伦敦乡下的事。这些思乡的面孔在午夜时交错,彼此没有太多交情,所以能讲一些真实的话题。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的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爬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象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回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陪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亦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