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尤其是我们民族这种以血脉亲情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追魂蚀骨、伴随一生的,健全(注意仅仅是健全、健康的要求要高很多)的家庭由父亲和母亲基本角色组成,而非正常的家庭既有丧偶、离异、重组的情况,还包括最常见的结构,比如一个家庭存在感很低,以各种理由、最常见的是养家、拼命逃离自己责任的父亲,和一个因此极度缺乏安全感、进而对大事小事都试图掌控、以“爱”的名义操不完心的母亲;再往上延一下,如果还有兄弟姐妹,会发现一个姐姐或者妹妹跟母亲是一条心,因为可以感同身受,而哥哥或弟弟自然成了受气包、觉得自己身为男人在家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广阔的世界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
很明显的,这种模式里的各种角色状态一定会代代相传,如诅咒一样。
男性在家庭中主要塑造智慧、勇气、自律、公正、以及不断迭代的角色,这些品质综合而成“力量”,需要在家庭中彰显出来,一个逃避或者没有尽到家庭责任的父亲,可能在外界是很成功、具备力量的人,如果在家庭中责任缺失,不但会在家庭中的力量缺失,而且会在父亲这个角色上逐渐变得消极、逃避、偏激、懦弱和毫无原则,而母亲角色的情感安全感需求自然长期得不到回应,如果男性在外界还比较成功的话,更会刺激不安全感,能量无法在由父亲和母亲两个基本角色构建起来的家庭框架中相互流动、补益、滋养,家庭结构底层最依赖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都不存在,这个家庭脆弱如风中残烛。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因安全感和信任感长期缺失导致以“爱”的名义把时间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就是对孩子事无巨细、全方位无死角的控制,并潜移默化的在孩子心里营造母亲是伟大无私的奉献、父亲是逃避责任、可有可无、甚至在很多方面是不堪依靠的形象。
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表现出有操不完的心,同时又极度偏执的、事无巨细都必须自己做主,最可怕的是以“爱”的名义不允许孩子有丝毫反抗,稍有不如意就用“无私的奉献和爱”来做情感绑架,而这都是因为父亲角色缺失造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就会神经质的、下意识的、试图控制一切,牢牢的、不给喘息空间的控制孩子是其唯一能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但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必然会逐渐失控,这就又会强化母亲内心的不安,从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加强对孩子的控制,哪怕这些控制会给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修复的扭曲。
这种极度控制行为是必然的,其强大的驱动源于内心的缺失,所有的这些歇斯底里都是对内心缺失的自我补偿,所以,她们不但浑然不觉自己对孩子造成的扭曲,甚至会自我感动于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时常在孩子面前发泄着对家庭生活的种种不满,尤其是喋喋不休的抱怨父亲角色的不负责任,通过不断营造这种自己无私付出和父亲逃避责任的明显对比来感动自己、同时强化控制。
殊不知,在这个日复一日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在孩子的内心营造出极其扭曲的家庭氛围,阴柔有余阳刚不足,沟通缺乏理解、只有相互戒备抱怨,充满戾气,人和人之间没什么依赖信任。
这就导致孩子需要忍受这种氛围扭曲、又无所不在的控制,往往会采取相互伤害的斗争姿态来疏解,对自我心理的扭曲会转化成痛恨,加倍转移到父母亲身上,最后以撕裂甚至疯狂的对抗方式来消解内心对自己的厌恶,或者更准确说是对内心深处家庭氛围的极度厌恶,而那些找不到出口的母亲就会沉迷于宗教或者保健品或者其他骗术,总之一切能提供情绪抚慰的东西都会像飞蛾扑火一样深陷其中,我们看广场舞这东西,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它实在太能提供情绪宣泄的价值了。
在这种非正常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首先就会自卑,不是那种昂扬的姿态,会长期的痛恨自己的性格、形成巨大的精神内耗,并在精神折磨下加倍痛恨自己父亲的一切,对母亲则存在一种极度矛盾的心理,痛恨但又同情怜悯,这些人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健全,导致在处理自己与外部的关系时,要么会极度的顺从,以一种近乎卑微的方式去小心翼翼的维护与别人的关系,不敢拒绝、还特别害怕得罪人;要么就孤僻自处,万事不求人,总是以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姿态破坏与外界的关系,同时又为自己一手构建的被孤立感到愤怒,陷入恶性循环,不管何种形态,父母亲角色不健全家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甚至不知道“爱”是何物,也没有“爱”的能力,因为在他们心中,“爱”是母亲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控制,是扭曲人的情绪宣泄,当然无法与任何人建立深入持久且稳定的信任关系。
这类群体需要巨大的契机,有大能量、大发愿的人引导,先用相当长的时间来疗愈,补全精神结构,学习什么事“爱”、以及如何“爱”(对,爱是极其稀缺的能力),才能慢慢自救走出泥潭,更关键的是找到同样健全的伴侣,开启父亲母亲都在的家庭结构,有能力为自己的下一代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彻底拜托家族魔咒。
检视并疗愈自己的精神结构,是每一个人都该做的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