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诗文书画,中国文人还有更为丰富的情趣寄托。
先看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1889-1931)先生一副:
诗酒情能寄,烟波梦所迟。
意思大概是:佳句美酒寄托着我的满腔深情,苍烟清波更是我的梦中故乡。热爱生活,淡泊名利,出世入世,潇洒无羁。这字也写得铿锵跌宕,既见前人出处,更有自家面目。一代名士,良不虚也!
接着一副是明代殉国文人倪元璐(1593—1644)先生的:
花鸟乃多情好友,诗酒真无量福缘。
这一联文辞、墨迹均无比洒脱。我们常见的楹联墨迹多是送人的,其上款往往写“**仁兄雅属”、“**大人属书即正”等,内容也多是应对方要求。倪公这一副没有上款,好像是写给自己的吧。若真如此,我们也正好借此、一窥倪公的情趣心境了。
下面王文治(1730-1802)探花这一副,更是文人家居的写生画了:
活计敲诗读画,生机养竹栽花。
我生本淡泊,有这几样东西寄托身心,也就足够了。
下面状元宰相张之万(1811-1897)先生这一副,和上面探花郎的意思差不多:
一尊绿酒书千卷,三径黄花菜五畦。
有书消忧,有酒解愁,有菊明志,有菜糊口。这就够了,夫复何求?
接下来西泠名士陈鸿寿(1768-1822)先生这一副也类似:
名画法书环四壁,晚菘早韭各一时。
有精神世界,有世俗生活,俗雅互滋养,简单而风流。
齐白石论画有言: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也是游走于俗雅之间。看来画虽小道,若不合大道,也成不了大器。
还是这位陈鸿寿陈曼生,下面这副就更放怀了:
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
挖个池子,把天装进来;种点竹子,把秋引过来。好似朋友圈里晒的一张新居照片——我就住在这里,秋水伴着竹绿。要不你也搬来,一道赏此幽趣?
下面清末翰林潘龄皋(1867-1954)先生这一副,则动静结合、身心双修。
半榻有时邀月共,一春无事为花忙。
看这一副文辞,不由得使人想哼两句秦腔:
白日里吃饱喝足弄花弄草,
夜晚间伴月入眠自在逍遥~
下面杨沂孙(1812-1881)先生这一副,却是一味恬淡:
闭户自求无事福,种花聊作有情痴。
有人讲,“身闲“、”神闲”,就是神仙。但还是劝大家——神可闲,身莫闲。常言道:心闲身忙,养生良方。人也是动物,不动怎么行?
下面莘开(生平不详)先生这一副,则可以当作文人士大夫的座右铭:
除却诗书何有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痴迷文艺,无有他癖;清廉为官,唯好湖山。文艺可以使人向善,湖山可以使人纯净,两者都能滋养身心。若是披着文艺、湖山的外衣来附庸风雅、谋求私利,那就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了。
还有两副,内容大而全,可全方位滋养你的眼耳鼻舌身心。
一副是郑板桥(1693-1765)先生的:
藏书古鼎良朋百年相伴,
美酒名花皓月四季皆春。
板桥先生不是那种郁郁不得志的凄苦文人,人家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路春风得意。虽不致贪墨而富,但也绝不会因官而穷。
1753年(61岁)辞官赋闲后,先生多居扬州,积才积誉,老而弥显。身列八怪,堪称名重一时;卖字鬻画,收入定然不菲。这一联不知是不是写给自己的?——这样雅致讲究的生活,先生完全负担得起。
既然说到板桥先生卖字鬻画了,顺便把先生当年的润格(书画销售价目表)摘录如下: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
另一副是长联,据说是明代宰相李东阳(1447-1516)的杰作,下图书写者为民国总统黎元洪(1864—1928)。其文辞如下: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泰岱松,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左传文,马迁史,中郎碑,右军帖,少陵诗,摩诘画,屈子辞,相如赋,扬雄太玄,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大家看,这才叫大眼界、大胸怀、大寄托呢。
附:其他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