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即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第二层是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是完全胡说八道;但是,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既然是和比自己强的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有可能发生,不妨进一步交流……避免习惯性失败。第三层意思是,即使对方真的胡说八道,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说,找出合理性……这一点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就立即启动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吴军,硅谷来信第一季,三板斧破四困境》
知识工作者要想取得任何成果和绩效,就必须专注于整体成果和整体绩效目标。换句话说,他还得匀出时间来,将视野从自己的具体工作转向整体成果,从自己的专业领域转向外部,因为只有外部才有绩效而言。——《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转述】
吴军讲述的遇到不中听的话,如果随着大脑的简单决策,按照第一感觉走,就是觉得说话的人是sb,要么粗鲁对待,要么不再理会,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自己没有进步。最好是遇到事情就条件反射的寻找对方这样讲的合理性,最简单就是换位思考,然后就是看看是不是自己境界不够高,没有理解别人这样讲的原因。
而很多的第一反应对方胡说八道,是因为觉得对方违反常识,而其实每一个人的常识都是不同的。
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谁对谁错的惯性思维里面脱离出来,因为对错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强行用自己的标准去套别人的标准,那肯定只能导致不理解与误会。要讲事情聚焦在互相理解,然后合作做出成果上。
而成果主要反映在外部上,应该在外部去寻找我们的成功标准,而不在内部争论谁对谁错。
【个人经验】
小朋友遇到事情的反应,常常是学习我们大人遇到事情的反应模式的。
最近女儿出现了几次,如果她在玩着,刚好要求要做其他事情,比如要吃饭,要睡觉,要起床的时候,会出现“不要跟我说话”的反应,尤其是我先生比较大嗓门跟她说的时候更加明显。也出现了幼儿园里面被老师说,有时候对她讲话会不太理睬的情况(具体场景还要去了解)。
这个就回想,我们自己的相处模式,有没有对于不中听的话不够耐下心来听的情况——这个确实非常考验耐心,需要不少精力,尤其对于自己精力不足的时候。
比如昨天老人家把平常用来画画的笔给到了小朋友,然后老公看到了,就很快找我出去把小朋友的笔收掉——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不对,因为小朋友是需要探索的,如果不让小朋友探索,小朋友很多东西就永远学不会。
但见到老公在大嗓门了,就还是出去先处理一下,还找上老人家去跟小朋友一起把东西收拾起来,也处理好了。
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老公太着急了,应该多给小朋友一些探索空间。
最近在探索吴军的三思,站在老公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看到乱,不能忍,尤其是画笔不少还被折断不能使用,有点生气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让赶紧收掉 ,也是一般人的反应,毕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自发的成为一个育儿专家吧。
然后就是思考,是不是有什么老公知道,我不知道的情况呢?或者他看的层次很高,我一下子没有get到他的一些点呢?毕竟老公是胡搅蛮缠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于是,我在收拾后就尝试去交流——果然,老公还有着更多的想法——对于小孩的发展更多的规划,他也是聚焦在我们小孩最近不太习惯于对抗性运动的方面,觉得应该减少一点这些随意探索的实验,增加多点有压力的场景,比如足球、橄榄球,至少是重新回到儿童公园的现场,体味当时的一堆小孩争抢吊环时候的情况。
而这时出了这些画画的颜料四处涂,需要收拾的内容非常多。而且老公陈述的一个我不知道的事实是,他已经尝试过去陪着小朋友收拾了,可能是因为样子比较不耐烦(男同胞讲效率的通病),小孩不接受,反而在赖皮,所以进来喊我的——毕竟小孩以前跟我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相对与我亲近些,我比较拉扯得动,陪着她做一些事情,她还相对比较愿意做。
回到其中,老公和我们共同畅想了一下10年后的生活,我们两夫妻都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人士,这是需要很多一万小时去不断铸就的,而老公的想法是,减少做收拾残局这样的一些时间损耗,而且他原来已经读过《养育的选择》,他其实不想给小孩太多的负反馈(额叶皮质功能不强,禁止的作用不大),想让他可以随便探索,但这样弄断画笔,以后真的要用画笔做探索,和朋友们作画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一不小心出现“不想画画”的情况,这些也确实不是我希望发生的。
回到我们的交流,我们就想,如何去把这个讨论的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在外部产生效益——外部主要是在女儿身上——我们定下来,如果是这些涂料方面,谁摆开,就谁一定要收拾,如果是老人家忘记收拾,我们也要发现后首先自己去尝试带小朋友收拾,如果不行,拉上伴侣一起做这件事情。
【下一步行动】
交流遇到指责,要首先心平气和,首先做到能先听别人把话说完(担心自己耐心不够,请求可不可以限定3分钟内),然后多去条件反射的想,对面是不是有什么合理的成分。
讨(chao)论(jia)后的结果要尽快的固化为行动——比如我们的见到画画东西的必须收拾的行动。安装一个if,then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