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咱们主要还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看着文房四宝的起源。
1、笔-----聿
聿 是一只手抓住一支毛笔的样子,有的同学会问了,甲骨文的时代就有了毛笔吗?当然啦,我们的老祖先把狩猎来的动物身上的毛捆扎一小束,绑在一根树枝上面,蘸着有颜色的泥土和水 特别是朱砂,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甲骨文会有一些朱砂的字迹,我们的祖先就是先在甲骨上面写上红色的字,然后用刀雕刻出来,而且我们甲骨文时代的祖先都会有纹身,难道不会写字吗?
后来我们的祖先不断的更新毛笔的技术,发现竹子有一个特质,就是中空,那么可以很好的把动物的毛塞进里面,要不然绑起来的动物的毛总容易掉。所以聿加了一个竹字头,就是现在我们用的笔了。
2、墨
墨从今天的字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字的含义,就是黑色的土,有的同学又问了,我们今天的墨水,都是化学制剂,原始时代有墨吗? 当然有啦!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的壁画流传至今,很多都是彩色的呢?黑色也是其中的一种。甚至这种墨,可能还是成块的直接用来画画,但是后来这种纯天然的墨很少而且也比较粗糙,人们改进了配方,用松烟等混合出比较细腻的颜色纯正的墨。
3、砚台
砚台是墨的伴侣,在古代的地位非同寻常,甚至有的文人死了也要把心爱的砚台带走。有的才子为了得到一块好砚台跟我们今天拥有苹果手机的热情差不多,好砚台还要配好墨,奢侈品啊 !
4、纸
大家都知道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有一个叫蔡伦的人改进了造纸术,这个纸是怎么制造的呢?直接给大家度娘一下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首先它要挑选一些纤维类的东西,和丝就有了关系,那么纸的右边是什么呢? 氏 是一个向下长根的种子的样子,引申为向下,底层的意思。经过一道道的工序,最后纸浆沉淀在类似筛子的捞纸器上,把水分蒸发就得到了纸,沉淀在最下层的纸浆就是纸的来源,也是这个字的起源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