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当一个人在反驳你正确观点的时候,他可能会说,别人都这么说的,别人都这么做的,这里表达的就是环境的影响力,她不会说大多数人认为的也不一定对,大多数人做的也不见得合理,这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会被不自觉地影响到。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对比两个理想信念不同的人的过去和现状,大相径庭,令人唏嘘,说的就是这种影响力,我们切不可忽视这种影响。
一个从沿海城市回老家的女人,在家乡的一家美容院做了美容服务,感觉服务的比较好,还给了服务员一些小费,但这服务员觉得是在侮辱她,这就是环境所造成的认知差别,别人在肯定,你却否定了。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爱人在乡下有套不小的私房,是父母留下来的,母亲去世,父亲上护理院后,简单做了些装修,在后院做几间出租的房子出租,也能贴补一些家庭的日常开支,这本是好的,但孩子下班后却不住在城里的房子,大部分时间住在乡下,我觉得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即便她工作了,也还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生活品位及习惯远远没有定型,还需要适应和融入这种城市的生活,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你整天看到的是那种舒服耀眼的霓虹灯生活,积极且激情,你会生活的向上生长,你回去追求那些令人迷醉的城市生活,你不会窝在那个可以跳舞的乡下大house里冥想,这就是一种外在的刺激给予的回报,反之亦然。
有些起点的高低是环境造成的,尤其是在成长中的孩子,悟性不那么好的话,这就尤其重要;悟性好一些的孩子或者在后天的努力中会意识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适应它,但大多数还是被动的,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影响力。
比如我们都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而作为父母的自己却从来都不拿起书来认真地看看,认真地学习,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教训孩子努力学习,教育孩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呢?我们在家里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这就是家庭环境造就孩子成长空间的高度与宽度。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就是美国国务院的某高官(负责对华贸易的)虽然是一个地道的华人,但从小在美国的环境下生活和成长,她根本就不会融入到我们中华儿女的价值观中,因为她所处的环境没有我们的价值观,所以,我们那些期待她在对华政策上有所顾忌和怜悯的人们是幼稚的,相反,为了她的政治抱负,她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表现得自己不是我们的同类,且要证明自己完全同我们不是一类人,因此,在她地对话行为中,表现得尤为反华,而且是同那些非华人过犹不及,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
客观地讲,我有很多亲人在老家,但自我感觉我们之间的亲切程度在慢慢的消失,因为没有了共同生活的环境支撑情感地共振,无法引起共鸣;我和我中学的同学也越来越疏远了,因为大多数同学活在他们的环境中,而不能同我相融;我和我大学同学的差别越来越大,因为我现在所处的环境完全不能同他们相提并论,虽然我努力学习想跟上他们的节奏和步伐(他们是先进理念和科技前沿研究的代表),但虽然我们现在比之前住的位置更近了,但心底地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我们必须承认环境影响力,多走动,多学习,多接触年轻人,多融入新的生活环境,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先进的现代生活理念,才能更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