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管仲与鲍叔牙,可以说是影响了历史的人物,他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最近正在阅读《变局时代:春秋全史》一书,下面摘出一段,可以大体了解一二:
管鲍的交情可以追溯到青年时代。当时管仲家里很穷,鲍叔牙则比较富有,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友谊。管仲博学多才,智慧过人,鲍叔牙对他非常佩服,认为他定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最初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总是给自己多分一些,给鲍叔牙少分。换作别人,肯定认为管仲是个不值得交往的小人,但鲍叔牙不这么看,他很懂人性,认为管仲不是贪财,不是占朋友便宜,只是家境比较穷而已。
后来管仲从政,我估计是鲍叔牙帮他在政府中谋到的差事。管仲想报答朋友,帮助鲍叔牙出谋划策,或许是他对政治潜规则不了解,每次都帮倒忙,反令鲍叔牙陷入窘境。鲍叔牙并没有因此认为管仲很蠢,只是时机有利与不利。后来管仲参加三次战斗,三次都吃了败仗,每次都当了逃兵。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小怕死,而是因为他放心不下家中年迈的老母。一个人一生若能遇到鲍叔牙这样的朋友,真是值了。
倒过很多次霉后,管仲有了出头之日,才干得到认可,成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也很出色,他成了公子小白的老师。然而,他们不会想到,有一天朋友成了敌人。古代的伦理传统,君臣伦理是排在第一位的,朋友关系只能靠后。当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最高权力而生死角逐时,管仲与鲍叔牙便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朋友交情只能让位于君臣大义,两人各为其主。
公子小白在权力之争中胜出,成了齐桓公。上台后,齐桓公打算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说:“臣才能平庸,治理国家的重任,非我所能担当,只有管仲有这能力。”然后他列举自己不及管仲的五个方面:“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齐桓公不高兴了:“管仲亲射寡人,射中铜钩,差点就没命,现在要拜他为相,这样行吗?”
鲍叔牙当然理解齐桓公的报仇心理,但仍坚持己见:“管仲不过是尽自己职责而已,如果主公能赦免其罪,他也会对主公竭忠尽力。”
如果是别人为管仲脱罪,齐桓公未必会听。但鲍叔牙的身份很特殊,他既是齐桓公的老师,更是第一功臣。没有鲍叔牙的坚持,公子小白也许早早退出权力争夺战了,哪来今日的地位呢?
齐桓公担心的是管仲会不会为己所用,鲍叔牙回答说:“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鲍叔牙果然是管仲的知己,他太了解管仲的为人了。“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这句话非常重要,管仲是个爱国者,他做事不是为了哪个君主,而是为了国家社稷。如果要振兴齐国,非管仲不可。
在鲍叔牙的力谏下,齐桓公转变了思想。这是管仲的幸运,也是齐桓公的幸运,更是齐国的幸运!
当管仲的囚车进入齐国境内后,鲍叔牙马上释放好朋友,为他沐浴洗尘。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不管是出于作秀还是真诚,这位齐国新君主展现了自己的胸襟与肚量。他迫不及待地召见管仲,向他询问国家大政方针。管仲从容应对,提出种种精辟之见解,齐桓公心服口服。
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不仅消弭了两人之间的成见,也为之后四十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迅速提升,成为诸侯国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齐国的内乱结束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来临!
这个时代属于齐桓公,属于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