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
【分析】:
1、第一句话,交代季节,季节特性,并且,每一句都会找到一个点落笔,从秋天的潮气,到露水。
第二句话,说到了槐树,铁钟,并且做了埋笔。
2、第三句话,出现人物,对人物的衣着,动作进行描写,人物描写画面感很强。此时注意动词的运用:披、捏、走、拉。
并且运用修辞手法,队长嚼食物,老老少少像一个木偶的比喻。而且,注意到第一个比喻是和秋天景色相呼应的。
“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这句话很棒,没有直接说一边走一边吃,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吃的样子,动作来写。
3、“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这句话呼应了开头的伏笔,那个铁锺,进行了声音的描绘。
也做了链接,实景从钟锤撞击钟壁,人物从队长转到了老百姓。
。
4、对人群的描述,用了一个比喻“木偶”。
【刻意练习】冬季的一个傍晚,寒气逼人,电线杆上,树叶上都覆盖着一层层厚厚的雪。腊梅树上已经有了浅红色的花苞,挂在腊梅树上的泛白的红丝带也被积雪浇得水滴滴的。他穿着羽绒服,一手里提着一瓶52度白酒,一手里攥着一条鲜红的丝带,歪歪倒倒地朝着腊梅树走去。走到树下时,瓶里的酒全没了,只有两只眼睛像冬日里萧条的大地一样毫无生气的注视着手上的红丝带。他爬上高大的腊梅树,衣服摩擦着树干,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街上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涌过来,聚集在树下,指指点点地看着他,像一群猴子。
【对比思考】之前的作业有时候感觉原文都没分析清楚,写出来始终觉得有问题。这次通过分析好的来进行了逐句模仿,应该比之前有点点进步。个人感觉,哈哈。但是对人群的比喻想不到贴切的对象,可能是因为仿写的没有原文的人物关系强烈。不知道能不能把人比喻成猴子,我想的是,人和猴子一样都喜欢看戏,看戏时还喜欢手舞足蹈。不知道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