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案例36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一堂数码摄影课
1.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就是教学大纲、统一进度、书面考试。在斯卡斯代尔高中,数字摄影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课程是什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在课程中培养,艺术课程可以有什么样的形式……而教师,又是如何创造这些课程的。
2.课教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教师本人的素质和能力。
3.站在教师个人的角度,我主张最好把精力重点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要傻等体制的变化。
案例37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一堂英语课
4.历史教师接着说,下一节是历史课,他们正讲到“二战”之后的美国历史。而英语课也正好有一段内容是讲“二战”之后的美国文学。因此,他们商量一起进行合作教学。
5.这种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而我们的很多公开课,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而是“展览老师”。这种展览风气非常不好,把教育异化成了一种类似商业广告之类的东西。我想这与上级搞的评比有很大关系。
6.我们来看这节英语课,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谓的语文课。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语文课与历史课跨学科的合作教学。这要求教师跳出本学科的藩篱,有更广的知识背景和学识,要求教师有跨学科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习惯(不是各自为战),而且要求学校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性,使他们可以独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看来这种情况在斯卡斯代尔高中并不新鲜,这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也不妨试一试。
7.语文教师要有历史感,历史教师要有文学素养,学生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提出问题,有关教师都能应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再有就是课程内容。这堂课内容是写一篇小说评论,想来这篇小说是反映“二战”后美国社会生活的。这个教学内容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学生既要读懂这篇小说,又要写出评论(读后感),难度不小。但是你会发现,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连这篇小说的“中心意思”之类也没有说。教师做的只是(用十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个路子(讲了文学评论的原则,示范了一些文学评论的例子),剩下的就全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了,下面教师要做的是个别辅导(一对一的教学)。你会发现课上教师讲得很少,多是学生活动,学生的活动也不是多么“好看”。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并无表演性质。我们这里经常有人在议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之类的理念,我看这堂课就可以同时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两个方面。这没什么神秘的,不过是“学生在那里学习,教师帮帮忙”而已。教师只在课堂管理时是“指挥者”,一涉及教学方面、知识方面,教师就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了。
案例38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一堂历史课
9.在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方面,美国学生的确非常强。
10.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讲课有框架,有主题,但总是抛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完整的部分他最后才做补充。这样的课有预设,但是更注重生成。即便是教师讲授的部分,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活动。
11.西方国家把孩子从小当研究生来培养,看来此言不虚。他们不认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无法独立研究,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认为,即使小学生也有探究能力,所以他们选择探究式教学。这堂历史课(还有前面的数码摄影课、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就属于探究式教学,这确实是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
案例39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五堂数学课
12.面对程度不高的学生,他循循善诱,步步为营,每次都尝试让学生回答。学生倒也诚实,只要会做,都会举手。不过每次举手都不超过三分之一。有些学生也会主动提问,教师总是停下来,耐心解答。
感受:
通过对比,作者研究了产生的结果,同时也说明教师的水平也有高有低。非常值得我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