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空间体育培训小记
一、缘起:
参加空间体育的工作坊,其实完全是歪打正着,一开始是被“射箭”所吸引,虽然很遗憾的最终也没有见到“射箭”的活动,但是却意外地收获了很多。
二、初见
早上起来,匆匆的塞下早饭,发现时间已经有点来不及。冲下楼,一路飞奔,总算是按时赶到。在体育馆门口,正在气喘吁吁的平复呼吸,Les老师迎面走了出来,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读懂了他脸上的微笑——早安,欢迎你。两天的邂逅就从这微笑开始了。
三、成果
这两天的时间,学到了太多太多。遗憾的是两天的时间太短暂,远远无法消化所有。今天离培训已经过去了两天,有些东西没能及时复习,已经开始渐渐遗忘。所以要趁着这个时候赶快的记下来,让自己有机会满满的体味消化。
(一)最深刻的体悟
最令我震撼的是两句话:
1、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连接的那个空间。这个空间既包含学生的意识,也包含教师的意识,只有在这建立起连接的空间,学习与成长才能够发生。没有联系就没有成长,教师不与任何学生产生联系,只在自己的知识的海洋里陶醉,那就没有学生能够学习成长。教师只与单个的或几个学生产生连接和交流,那就只有这几个学生成长。
所以,及时老师是在回答某个学生的问题,与单个学生交流时,也要保持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因为断开了连接,就暂停了成长。
这段感悟,诞生于第一天上午,玩“蛛网抛球”游戏的时候。当游戏结束,Marita老师环视全场,然后说出了这段话。当说到“只与某个学生产生连接”的时候,她走向一位学员,非常热情而热烈地与她交谈。她们交流的是那样热烈那样亲密,但是我感到了强烈的被忽视的孤独。她们两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闭合的空间,其他所有的学员都成为了局外人。这一刻,她用直接的语言与动作,展示了只与某个学生交流的杀伤力,展示了一个封闭空间如高墙一般的坚硬与孤独。然后,她就说出了“教师只与单个的或几个学生产生连接和交流,那就只有这几个学生成长。”这段话,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无数的似曾相识的场景。
回想起我的学生时代,那些深受学生喜爱总是被表扬的宠儿,如何在老师的关注圈内神采奕奕,而我们这些普通的孩子只是圈外灰色的剪影。想起我的教室生涯中,那些被我所牢记的出类拔萃的与我脾气相投的学生,是怎样在课上与我热烈的讨论。而这热烈的光环,却仅限于我和他之间小小的封闭空间。有多少学生因为教师们大肆的“定向”表扬,而被排除在学习空间之外,错失了成长的机会。
我想起,自己站在讲台上讲过一遍又一遍的方法与技巧,总是无法传达到学生那里去。我们就会把学不会的责任归咎于学生的不认真不努力,甚至归咎于学生的“智商”和“素养”。如果学不会,那就用训练动物的方法,用“扣分”的大棒,驱赶着学生在被惩罚的痛苦中,自己摸索着该如何趋利避害。
原来,学生学不会,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连接,如果不是在即是此又是彼的融合空间内,学习又怎能进行呢?惩罚(无论使用“分数”的大棒,还是用真正的棍棒)确实可以逼迫学生掌握知识,但是把本应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活动逼迫学生回家自主完成。是自以为掌握了一点点知识就可以高人一等的傲慢的人,是无力甚至无心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老师,自以为是的懒政行为。
如果只有在这师生紧密连接的空间,学习与成长才能够发生,那么沟通的技巧就是一个教师先决于知识的必修技能。一个没能与学生建立连接的课堂,根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学习空间。无论教师在这个空间里教授了怎样高明的绝技,阐发了怎样深奥的知识,都不过是竹篮打水,自欺欺人。想到此,不禁冷汗淋漓,原来十四年的教学生涯,合格的课不过半数,实在是不能不汗颜。原来,掌握了知识,才不过是走过了漫漫长路的一小步,直到今天才茅塞顿开。杭州灵隐寺上有一联“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只是没想到做了十多年的教师,自以为已经可以运用自如,却竟然只让学生“半称心”到如此的地步。幸运的是,今天得以发现新的天地,又有了新的方向。
建立连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实际上,无论如何努力,一个学习空间中,总是会有一些学生并没有连接起来。第二条感悟,就有关于此。
2、如果学生因为没能连接,而显得退缩,那么不适合强制向下进行。要找到一个可以连接的点重新开始。这一点,是第二天下午的“蛛网抛球”游戏时,Les老师提到的。
“不适合强制向下进行”,原来如此。原来对于学困的、消极的、内向的学生,并不适合在课堂上,强制他们融入课堂。允许他们旁观,才是对他们来说更好的学习方式,及时当下的旁观可能真的很难让他学到东西,但是这种旁观让他为将来连接的建立储备了能量,孕育着可能。
允许旁观,这包含了对于学生个体的真正的尊重,这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权利的尊重,体现了对于不同人的不同特点的包容。这教师对更多的课堂连接方式,更丰富的知识呈现模式,更高超的沟通交流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与学习能力。
在群体空间中不易建立连接的孩子,需要我们课下的个别的辅导,尝试通过不同的形式,试着与学生先建立与教师个人的连接。当上课时,就更有可能,让他通过与教师的连接融入整个课堂的学习空间。
在这里,我理解的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这个学习空间的连接枢纽。力争于每个学生建立连接,不太能敞开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枢纽的中转与其他学生产生连接,而各个学生之间则可以通过语言与动作积极的相互连接。理想的学习空间是:经由教师这个枢纽引导后,学生之间产生丰富的连接,产生更多的枢纽,最终可以淡化甚至消解教师的枢纽作用,构成蛛网状的关系网,而知识就可以自然地在这个学习空间中通过各种连接顺畅的流动。这个过程大概是从个人空间到人际空间再到社交空间的过程。在这种学习空间中,知识被吸收也被创造,如果这种知识的创造达到了某种层次,也许也会连通超人空间。
这两天的所有活动,Les老师和Marita老师,都是在这样一种学习空间中进行的。
(二)感动
第一天的学习结束的时候,Les老师和Marita老师,为所有人做了三次“塑形”。没错确实是每个人三次塑形,虽然有助教帮忙,但是两位老师还是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看到两位老师,忙碌了一天,却一次又一次的起立跪下,用温暖的手为我们带来轻柔的抚触,心中有着莫名的感动与一丝酸楚。
我是最后一个由Les老师来做塑形的学员,体院馆里已经近乎空荡。我的前一位是虞铉主席,不知道他是不是也看出了老师的动作已经有些吃力,他反复的要求只做一次就可以。但Les老师还是坚持着做完了三次,看到他吃力的站起来的时候,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他微笑着向我伸出手,缓缓的完成了三次塑形,没有一丝的急躁没有一点的不耐烦。当他温热的双手轻轻“降落“在我的头顶,连心都温暖了起来。
留到最后,其实自有我的想法,看到老师的辛苦,我也想尝试着为他做一次塑形,算是一点不成敬意的回报。当老师做完,我用蹩脚的英文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老师微笑着答应了。但是当我冰冷的双手按到Les老师头上时,我一下子后悔了。这冰冷的触摸该是多么难受啊,我心里不禁杂念丛生,总是担心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连手都颤抖起来。这样哆哆嗦嗦的为Les老师做完了冰冷的塑形,他很开心的握住我的手,很真诚的说谢谢,还好心的问我明天的培训是不是还来。
那一瞬间我对他钦佩的五体投地,我这种冰冷的服务,与其说是一种感谢,还不如说是折磨。他却这样宽容的忍耐了下来,非但没有一丝的不满,反而给与我真诚的感谢。这种胸怀,只怕是我再修行百年也望尘莫及。
三、一些简单的笔记
1、空想老鼠
围圈,假想一只老鼠从脚下依次跑过,每个人左右脚轮流跳起,也可加入击掌
2、瑞士齿轮
双臂胸前平行抱圆,与肩平,构成齿轮。众齿轮相互挤压转动,尝试保持个人空间。
3、提线木偶
两人合作,一人木偶,一人控线牵引,重在意识跟随,体会在此又在彼的交融空间
4、角力构圆
齿轮抱圆打开,变成两人构圆。角力中要注意不要一味蛮力,不可破坏圆是关键。体会与人相处时的,空间的交互与冲撞。
5、蛛网抛球
多人围圈,先随意扔给对面的人,扔过的人背过手去,保证每人都有机会接球。然后记住扔接的对象,固定下来,球按正向顺序扔给第一次扔的人,沙包反向。可用多个球,多个沙包。
6、印第安酋长
大家排队行进,一人做动作,其他人跟随。“要想知道那个人的感受,就要穿上他的鞋子走五里”
7、空间体操:
双杆、潮汐、日晷、喷泉(可能是这个名字吧)
8、有益运动五条件:
有效的、容易的、优美的、提升意识的、?
9、空间
个人空间、人际空间、社交空间、超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