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因为网络,我认识了定西的邵锦堂校长、肃南的韩进学校长和河南商丘的李志磊校长。虽未曾谋面,但他们对于乡村教育的赤诚却已深入脑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发了我对乡村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现实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乡村教育没有起色,中国教育就谈不上振兴。现实的尴尬在于,一方面各方都在呼吁振兴乡村教育,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正在节节败退。由于计划生育国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农村的独生子女增多,适龄儿童减少,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学校的学生人数骤减。同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年轻的业务能力较强的乡村教师大多通过招考等各种途径离开了乡村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流失对乡村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于教师而言,看到昔日熟悉的同事一个个进城了,走不掉的“留守”教师们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再加上学生的流失,往日热闹的校园里渐渐人去楼空,更惹得他们“无心恋战”,懈怠情绪乘虚而入。与学生而言,小伙伴的减少不仅给他们的校园生活蒙上了一层孤独的阴影,还使得集体的竞争性逐渐消亡,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乡村教育缺钱、缺人是客观事实,但我们最缺的是勇气。自2017年7月结识互加,我不断刷新着对勇气的认识和理解,起初我以为勇气就是做别人之不敢为,后来我以为勇气就是正视自己且改变自己,再后来我以为勇气就是不断地迈出第一步。今天,听了邵校长的课程,我认为最大的勇气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实,乡村学校也不乏将相之才,却为何走不出当前的困境?只因一个“怕”字。怕领导不同意,怕家长有意见,怕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关键是我们在提出这些问题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答案,那就是领导不同意,家长意见很大,困难无法克服,这就是先入为主自我设限,因此很多奇思妙想只能乖乖的窝在肚子里,最后胎死腹中。此时,我又想起了河南商丘王二堡小学李志磊校长的话:做起来要比制定完美的计划更重要;办法总比困难多。远有山东荆家中学、四川凉水中学,近有肃南大泉沟小学、康乐明德小学、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他们完美地践行了这两句话,他们越变越好了。
二、出路
振兴乡村教育,不能靠口号,而要靠实干。
首先要在学习中找到改变的勇气。学习不仅可以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能使人勇敢。勇气并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我想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总会在某个瞬间将知识和经验与现实链接,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灵感,只要我们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灵感,再通过思考使其不断清晰,最后付诸实践,不管成败,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有了勇敢的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其次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振兴乡村教育。只有齐心协力,凝聚集体智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窃以为,凝聚人心不能靠空洞煽情的演讲,不能依靠粗暴简单的行政命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有利可图的规章制度,而要靠共同的价值追求,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集体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集体的最大效能。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期望燃烧出自己的价值,引出人们心中的火的或者是核心成员持久而真诚的坚持,或者是参与者某一次成功的体验,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在这样的坚持和参与中形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要学会借力发力。正如邵锦堂校长所说,乡村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运转,很少有余钱去添加一些含金量高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环境,聘请专业教师开足开齐课程。虽然我们无法企及那样烧钱的“重量级”教育,但我们可以利用外部资源,不用花钱或者话很少的钱,走“轻量级"教育的路子,通过互联网,利用CCtalk、爱学堂、洋葱数学等平台和资源,让课堂与优质的教育资源相链接,走好教育均衡的最后一公里,把本该属于孩子们童年的还给孩子。
三、后记
听到邵锦堂校长介绍乡村教育所遭遇的尴尬时,我想到了刚刚过去的支教岁月,想起了老教师描绘的那所学校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当邵锦堂校长将”阳光课堂“诞生记娓娓道来时,我想起了韩进学校长、李志磊校长,他们经历的改变、走过的坎坷、奋斗的滋味,我虽不能耳熟能详,却如一个个标靶一样清晰地显现在我的脑海里。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明得失,知何为,也许就是这些时代弄潮儿存于脑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