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三的时候读过一篇题为《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贫穷的出身带给人的影响。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农民,你会和我坐在starbucks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不觉得这篇文章怨天尤人,哗众取宠,作者说的就是事实而已。
前段时间,“阶层固化”的话题又将人们的焦虑水平拔高了一阶,可见人们对于贫穷有着深深的恐惧。可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扯下“贫穷”的标签,为什么?
《稀缺》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从独特的视角给出了答案。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来源。
贫穷与忙碌代表着金钱和时间的稀缺,贫穷之人会忧心于上涨的物价,欠下的债务,将要到期的房租……忙碌之人则会焦头烂额于今天的会议,明天的考试等紧急的事情。所以,我们发现,贫穷与忙碌本质上是同一种稀缺——注意力的稀缺。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作者用一个形象的词“带宽”来说明这种注意力的稀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碗,里面的水就是我们所能关注和处理的事物,它是有一定容量的,所以,一旦我们需要处理的事情达到一定数量,势必会忽视其中一些,尤其是那些离我们很远的事情,因为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而未来却不然。作者称之为“带宽负担”。
“带宽负担”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是“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无论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
比如:考试周的复习(预习?)效率会很高。
其二是”管窥之见“
管窥之见: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
这两种结果告诉我们:稀缺会导致我们专注于紧急的事情,而有可能忽视了未来更重要的事情。
穷人每天忙忙碌碌,却仍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临近的事情上。明天孩子上学的生活费,下周的水电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能勉强度日,但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比如生病住院或者庄稼收成少,整个家庭就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忙人总是辗转于一个个截止日期,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接送孩子,上班,准备明天的会议。怎会思考自己现在的工作是否还有成长的机会,怎会去想报一个英语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口语呢?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是贫穷导致了贫穷,忙碌导致了忙碌,其实不然。其实贫穷,也有稍宽裕的时候,即使忙碌,也有空闲的时候,但为什么他们仍没有为长远打算的意识呢?
稀缺不是导致稀缺的原因,稀缺心态才是。
如何才能摆脱稀缺心态呢?
一、构建预警机制
将未来的重要事件拉入视野中,比如定期做身体检查,每天读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将目标、待办事项文字化是有效的。
二、构建余闲
余闲不仅仅指时间上的,更指注意力上的,尽可能将一些流程性的事务简化或者交由其他人去做,我们才有更多的精力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本书评价:
(1)视角独特且有意义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贫穷与忙碌,也让我意识到认知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内容稍显混乱
虽说文章有一定的逻辑性在,但点与点之间仍给人交叉错杂的感觉,这是不是说明作者的论证严谨性仍是不足的?
(3)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也就是人们的认知。但是最后提出的建议,却过于琐碎和细微,虽然说能够创造一定的余闲,但是有了余闲,未必就能摆脱稀缺心态,认知能力的提升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