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群里的各位优秀的讲书人,大家现在好,我是奕和,非常感谢牧时老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窗边的小豆豆》感谢各位优秀老师聆听我的浅薄的理解与认知,相信听完以后,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的路,是父母完成自我成长的路。
网上有一篇关于父母教孩子写作业的帖子特别火,一个妈妈说,哎呀,我是做了什么孽呀,要教一个孩子写作业。一个爸爸在下面留言说,哎哟,我心脏啊,已经两个支架了,以后他写作业写成什么样我都不带管他的了。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学习好,最好还能够懂事乖巧,可是当您做了父母,就会深有有同感,这样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您就是生了一个这种调皮捣蛋的孩子,您要怎么办呢?如果您就是一个老师,您就遇到了一个这样调皮捣蛋的学生,您又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主人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调皮大王,因为这个小女孩,他能够顽皮到小学一年级就被退学了,可是你敢相信吗?他长大以后写成了他们国家有史以来销售量最大的一本书,全球的读者有几千万,他还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
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非常的好奇,你说这么奇迹般的转变,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寻《窗边的小豆豆》。
话说这个小豆豆来到新学校,遇到了一个非常懂孩子本能的校长,从此,开始了他非常快乐的小学生活,而这段时光就奠定了作者辉煌人生的基础。
小豆豆,他出生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有一次,他上厕所的时候不小心把他最喜欢的钱包给掉坑里了,一般的孩子可能哭着就走了呗,小豆豆不会,他拿了一个超级长柄的勺子,然后打开化粪池的小盖,开始一勺一勺的舀这个粪便,在里面检查,直到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时候,校长走了过来,他也没说什么,他就问清楚情况说,找完东西记得放回原处,就走了。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我想就算我修养再好,我也会忍不住去制止他,对吗?可是这个有方法的校长,他的态度和反应让人很意外,也值得我们学习。他只是告诉小豆豆,找完东西记得恢复原貌,这样心平气和的心态传递给孩子两个信息:第一,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第二只要恢复原貌,这就是做了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这种被信任的力量。小豆豆从此改掉了“上厕所向下看”的习惯,而且从那以后她知道了,东西要放回原处,也因此更加信任和喜欢校长了
这种轻轻的一句话,却饱含了他无限对这个孩子的信任和接纳,他在这个孩子安全性可控的范围内,最大范围内的允许他去感知和探索世界。这个点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还有一次,他们学校的门口,有一个大人卖一种树皮,号称你咬一口这个树皮如果没味,就说明你很健康,如果你觉得苦,那就是你生病了。小豆豆就特别心动,他没钱买呀,他就找校长借钱,校长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校长没拆穿,校长说小豆豆啊,你是一个特别善良的孩子,我把钱借给你,可是,一会儿呢,你买回来,你也借我测试一下,行吗?
小豆豆很高兴,买回来一咬,果然很健康。然后他特别高兴地借给校长,借给全校同学,甚至连他们家的狗都咬了一口,确实很健康。
其实校长当然知道这个树皮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也不会让那个人再到学校来了,可是几十年以后,校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小豆豆,这个孩子特别的善良,他看到别人很健康,别人很开心,他就很开心。他说我花两毛钱确支持了这个孩子无比关心别人的心,值了。
你看校长,他就是这样,他永远去先接纳孩子,去允许孩子独立的去处理事情,他去提升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充分的感受爱和尊重,这些,都是能够滋养我们一生的心理营养。
从这两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校长的教育理念,还有校长教科书般的教育方法,这些都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和思考。
那为什么现代的家长都普遍有教育焦虑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让父母焦虑;过山车一样的成绩变化让父母焦虑;还有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叛逆更让父母焦虑。总之,关于孩子,父母总有无穷无尽的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一种情绪,当面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会产生焦虑。所以说,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带给自己的心理负担。想要克服这份焦虑,最好的办法是将关注点放在解决事情上,而不是放在那个暂时的结果上。
在前面那个故事中,当看到小豆豆掏粪便时,校长会先问小豆豆在干什么,而不是认定自己看到的现象,去阻止和警告。当知道小豆豆在找钱包的时候,校长离开了。
在这里注意校长的一个细节,如果说,他第一次看到小豆豆是恰巧路过,那么第二次他来看小豆豆,一定是有意为之。校长看似平常的离开,实际上是在远处观察小豆豆,毕竟小豆豆站在粪池边也有一定安全风险。
当看到小豆豆并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意思,而且身后的小粪堆越来越大时,校长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规则。校长会先表达自己对小豆豆找钱包这件事情的关心,询问了事情的发展进度,然后又提醒小豆豆要把这些粪便都放回原位。
一句简单的话,用很自然的方式说出来,就给孩子的行为划定了规则范围,也让小豆豆知道了自己只要把粪便放回原位,这件事情就是有意义的。
这种有规则意识的教育,在巴学园里随处可见。在这所学校里,孩子是自由的,是不被贴标签的,但是这些自由不是无视规则的自由。恰恰相反,这些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比如,孩子们可以从任意一门课开始学习,这是自由的,但原则是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门课开始。下午孩子们可以去散步接触大自然,这是孩子想玩的自由,但原则是早上要完成所有上课任务。
你看,在巴学园里,规则被融入自由之中,就让自由不再是满足人性本能欲望的工具;规则也不会成为冷冰冰、硬邦邦的让孩子无法接受的束缚。
可能你会说,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像校长那样对待孩子,太难了吧?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想要做到处事不惊,情绪平和,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也是引起教育焦虑的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难呢?
说到底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因为不相信孩子,所以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能代替做的都给做了;因为不信任孩子,父母看到孩子在墙上乱画、出门就疯跑时,第一反应就会严厉禁止;因为不信任,只要孩子做出不同寻常的行为,就立刻警觉,担心发生糟糕的事情。
校长如此淡定,看到一个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觉得是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不快,甚至连奇怪的感觉都没有。
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这是一份大爱,是对孩子充分地信任。小林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校长相信每一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都有要做的道理,但是,他会给孩子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让一件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最终变得美好。
如果说小豆豆是众多“问题小孩”的缩影,让父母和老师头疼不已,那么如何教育引导这类孩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小豆豆的很多行为,在别人眼里都不是“好孩子”的行为,但是校长每次见到小豆豆都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小豆豆也会开心地说:“是啊,我是一个好孩子!”
的确,小豆豆在来到巴学园以后,每次听到校长这样对自己说,都会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
小豆豆的性格鲜明,她会因为同学欺负身体有缺陷的同学,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在小动物受伤后,她也会不顾一切地照顾它们。但是小豆豆也有很多缺点,不过这些缺点,这个年龄的大部分孩子都会有。
小豆豆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计后果地做出一些让大人大吃一惊的事情。
她会在自己值日的时候,掀开电车教室的地板盖子,把垃圾扔进去,结果地板盖不上了,同学们乱作一团;她听到别人说牛肉风干是挂在钩子上,就把自己吊在单杠上一动不动,结果在老师问她正在做什么的时候,“啪”的一声摔了下来;她还会看到路上铺了一张报纸,然后就兴奋地踩上去,结果“扑通”一下不小心掉进了厕所里,原来那是厕所掏粪口。
这种糟糕的事情,在小豆豆身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是说小豆豆上了巴学园就没有再犯错,而是校长不认为小豆豆的行为是犯错。
即使是小豆豆掉进粪坑这样的事情发生,校长也不会叫家长来学校,他会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会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哪怕孩子是在找借口,校长也会认真地听下去。
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情,也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校长会说一句:“请为这件事情道歉吧。”
小豆豆每天上演的各种“大戏”,让大家都很担心她,也会有很多抱怨,这些担心和抱怨通过家长或者老师,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但是,校长每次见到小豆豆,只要有机会就会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简单的八个字,因为加入了“真是”这个词,让这句普通的赞美,变成了影响小豆豆一生的语言。
如果一个孩子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他会做出什么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时,也许我们很难简单地评判他做的事情的对错,但至少你应该告诉他,他是一个好孩子。
这句话,是给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不会立刻生根发芽,但是不断地浇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记忆,终会在某一个时刻像小草一样拱出土地,向阳而生。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写到:“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恰恰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同时就像小豆豆的回应一样,孩子对自己有了一个评价引导,她觉得她是一个好孩子。
如果说孩子是落入凡尘的精灵,那每个精灵都是向往美好的。只是他们每一次的犯错都被贴上标签,每一次的犯错,我们没有帮助孩子成长而是让他们备受打击,最终孩子成了“问题孩子”,只能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捍卫他最后的自尊和价值,而父母也越来越焦虑、痛苦,仿佛已经看到未来孩子的失败啦。
这是一个缓慢的循环过程,很多父母担心过分的夸赞会导致孩子的骄傲自大。在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夸赞的技巧,虽然他的这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也是一句模糊定义的赞美,不够具体清晰,但是他是找机会说的,不是说见面就夸这句话,并且因为加入“真是”,让小豆豆感受到了对自己的肯定和接纳。
这句话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小豆豆的行为,会让她下次做事的时候,首先想到自己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再去判断这个事情是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因此,小豆豆从一个别人眼中的“熊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并且喜欢的好孩子。
校长的这句话也奠定了小豆豆(也就是作者)一生的生命底色,她在成年后,每每想起这句话,感受到的都是满满的感动和自信的力量。
《窗边的小豆豆》一共有61个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小豆豆的成长有目共睹,她学会了自信和自律,也学会了对待生命并且负责。如果说,这本书告诉我们有这样一所学校,可以接纳孩子的一切,那么,大人在看这本书时候,更多的是带来教育的思考。
再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听了很多教育大咖的讲座,看了很多育儿书,也认真学习理论去实践,但是一碰到孩子的实际问题,还是无所适从,即使按书中所讲去做,但是孩子也不按套路出牌,总是让家长措手不及,于是就有了“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三个问题造成的。
首先,是只知道照本宣科,却不懂得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教育理论是一个概括性的东西,它可以给到你思考教育的方向,但是无法给到你包治百病的办法。尤其是不同的孩子,需要适合孩子的不同方法,也需要在教育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最终达到和孩子融合的状态。
其次,不会对症下药,使教育失去作用。对于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心思敏捷,思维跳跃,时不时就会出状况。校长采取的是肯定和接纳,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传递信念。而校长对待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时,会专门为这个孩子设置运动比赛项目,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别人虽然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的事情。
最后,“心口不一”的教育是无效的。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很认真在教育孩子,却没有任何效果。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教育的细节:比如夸赞孩子一句“你真是个好孩子”,是要像校长那样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才能脱口而出,而不是内心已经烦躁不已,口中却努力说出夸赞的话。
孩子对于父母的感知,就像雷达一样灵敏。你是不是真的认为他是个好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说,接纳孩子最难的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优秀”。只有接纳了这些,才能发自内心地开启你的教育成长之路。
面对孩子做出的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些父母之所以焦虑,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另一方面就是不信任孩子。
如何克服教育焦虑,首先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你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才能快速找到解决办法,知道怎么了解和应对,自然焦虑就没了。
面对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可以全程放手不参与,但是要告诉孩子注意事项,要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环节做到安全把控,以及出现状况后该如何应对。
可以说,教育孩子的路,也是父母完成自我成长的路。在这条路上,父母能否做到信任孩子、为孩子保驾护航,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份信任不是纵容,也不是没有规则的自由,它需要家长有改变自我态度的勇气,需要家长完成自我的成长。
通过读这本书,我相信小林校长是如何在细节上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很多的思考与启发:教育不是灌溉,不是一刀切,而是一种相互影响,在教育细节上,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教育智慧,在细节上用心教育,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的必修课。最后用一句名言概括,“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祝愿每一位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完成成长之路,获得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