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外科之父” Theodor Billroth 1880
心脏外科发展史不但在技术上充满了阻碍,困难到让无数医生耗费毕生精力,同时在人们的观念和伦理上有着天然的天花板。
心脏手术时代的正式开始是在1944年11月29日,布莱洛克医生在婴儿心脏内施行分流手术。当手术结束,婴儿的嘴唇颜色由深蓝色的发绀转变为令人愉快的粉红色。当时医生的兴奋可想而知。
这样的场景在书中经常出现:病人因为心脏问题生命垂危,而在当时的医疗技术下已经是必死无疑,却总有医生愿意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与死神放手一搏。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案例是失败的,多次失败的医生很有可能被吊销执业执照,从此身名扫地。为什么医生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来治一个必死的病人呢?
医生的天职就是跟死神作斗争,甚至不惜以自己作为试验品。
1929年,福斯曼医生在X射线指引下将一根导管插入自己的心脏。他将一根润滑过的导尿管经肘正中静脉插入,通过观察镜子中X射线对自己透视的影像,移动着导尿管插入65CM,最终到达右心房的位置。这个实验开创了通过心脏导管术对心脏进行造影检查。
这还只是整个心脏外科的历史的小插曲,那些推动技术往前跨一大步的成功案例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探索(这可是用绳命在冒险)。其中涉及的每一个进展,有多少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和坚持。
如果说福斯曼医生的成就是大胆和叛逆的性格所致,那么更让人惊讶的是下面这个案例,简直就是挑战人类伦理和医学想象力的极限。
1954年,李拉海医生以患儿的父亲作为“活人心肺机”,用活人交叉循环的方法挑战历史上首例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意味着患儿的父亲也要一起躺上手术台,用他的心脏给患儿供血。一旦失败,可就成了外科历史上第一个死亡率为200%的手术。
文中的每个人物,每项试验,每次冲突,都被描述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既令人深思,又令人肃然起敬。可能是因为作者是心脏外科医生的缘故,相对科普文章来说,更加突出体现了优秀医生的使命感和职业的骄傲。更是向大众明白那些为拯救万千生灵而与死神抗争的人,是真正值得铭记的英雄。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在前进
直到200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一种名为AbioCor的人工心脏,可用于永久植入人体。
从否定心脏手术到居然可以用人工心脏存活,与死神斗争之路充满着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坚韧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