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老师焦点的生活化和个人化到黄锦敦老师叙事的风格化再到熙娟老师叙事的在地化,当然更多的是心理咨询领域老师们对心理学的本土化,在这其中不仅感受到了老师们的融合创新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感,在此表达一份敬意!
我今天想表达的是突然联想到的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和过程也何曾相似。
我们带着天性而来,在小的时候自由任性的表达着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部的期待要求也接踵而至。我们从自由任性到模仿学习,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行为和感受情绪,深深的影响并塑造着我们,所以有那句谁家的孩子像谁!
青春期一个挣扎、突破、自我统一的时期方显得那么的珍贵!正是青春期成长为真正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去挣破父母乃至周围环境包括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想找到人生的议题“我是谁?我来自那里?我想去往那里?我要干什么?”。这个过程中的迷茫、挣扎,冲击着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但又是那么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生命重新启航的历程碑!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痛苦,但却充满力量感和爆发感!
到了成年,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青春期的整合过的自己呈现在世界面前,但这个整合里包含有很深的文化的烙印,有好多可能还不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是我们的一个屈服。带着这些我们开始组成家庭,生儿育女,走入社会,目光从自己更多的投入到生活的琐碎里,好多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此停止,并且出现了转移,把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可是人的成长是终身的,切不说青春期的任务是否完成(大部没有),只是社会文化的变革和前进就让我们应接不暇,挑战着我们自己的认知和生存技能。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生活技能的学习,更多是人格的完善,这个时期的我们其实更需要的是内心自我的成长,就相当于外来文化的在地化和融合、发展、完善,甚至于是创新!这样的自己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会有更多的抱持和贡献!
可是好多时候,我们只是单纯的把期待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在他们的身上使劲儿的用力,而放弃了自我的学习和成长,矛盾、纠结、痛苦和内耗也随之而来!而孩子,那个还在依赖父母,以父母为榜样的年龄或者是青春期陷在自我漩涡中正在挣扎、突破的孩子,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背负了双重的成长压力,她能不崩溃吗?!
特别喜欢几句话“痛苦是成长的契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
谨以此文自勉!感谢人到中年还在努力自我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