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06。2020-2-29》
今天是庚子年戊寅月壬寅日,二月初七,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上一节,船山讲解”致曲“的曲字,是从纵上说,不是从方上说,也就是说,这个”曲“,不是诚生成之物,而是诚本身的一截。
船山继续讲解说,这个曲,可以直接理解为诚,所以,尤其不能将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硬套到这里来。
所谓孟子的”四端之心“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船山讲解说,这里所说的”致曲“,乃是一种描述,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诚有至诚也有致曲,不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诚的路径。这段话不是方法论,分明只是一段玄奥的描述,所以需要我们做的不是从中找方法,而是虚心静心去体会和感悟。这是一段指示,不是一截梯子。这是天音,不是人道。
为什么说不能将致曲理解为四端之心呢?我们先看看孟子说恻隐之心所举的例子,他说,无论什么人,如果看到一个婴儿趴在井口就要掉下去了,都会惊呼着抱起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好人,也不是为了讨好婴儿的父母,也就是说,这么做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的,这就是人本然的恻隐之心。固然,孟子提出四端之心,正是用于启蒙善心善念的,但这四端之心的特点是:一念之善,发于不知不觉之际,但也是恍惚灵动,没有真实无妄为其根据。换言之,当这个人没有见到婴儿之前,或者已经救下婴儿之后,仍然还没有成为自觉的仁人。他只是做了一件好事,但没有成为仁人。这境界,跟致曲的诚境,根本上不是一回事。
那么,致曲的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