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品读应该是语文课上的重点。《春》作为经典名篇,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尤其是其前期的散文,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学习与积累写作技巧。加上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们更应该重视语言的细细咀嚼与品读了。
于是,《春》第三课时,我预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改写和比较中朗读文字,领略文中富有童趣又带有诗味的清新、活泼、优美的语言风格。
在教学中,我的主问题是“自由朗读,选出绘春部分你最喜爱的语段,读给同学听,然后推选出同学或者毛遂自荐,朗读展示。”
学生能够读出绘春部分写景的部分特点,我则是引导其读了春草图和概写春来的图景。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老师那样,每一句都不放过,认真朗读想象,仔仔细细品味每一段落写景对象的特点。在重点班,学生们接着仔细品读了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唯独人勤图没有细读细品。现在想来,第一篇课文,人勤图又是作者热爱春景极其重要的原因,如果说其他绘春图展示了春景的生机、活力和异样的娇艳美丽,这是作者爱春的外在原因,那么人勤图里展示的春是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之源,这是作者极度盼春、热情赞春核心因素。可是课堂上,我却一带而过,实在遗憾!还有,当学生能够品读出文中的美景图了,就应该点明这样清新的春景正是作者清新的语言描画出来的。
当时,我的心理应该还是急燥了一些。其实,学生能够去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我的课件中展示的文字改写与比较内容就可以穿插于其中,这样,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把握更有效一些。结果,我却是按照课件的预设,将文字改写和比较集中到了一起。现在想来,我的课堂实践能力依然有待加强。
在品读文字时,我进行了四组改写与比较:
第一组:改句“看,春雨真是又密又细长,它们密密地斜织着,远远看去,人家屋顶上都变得朦朦胧胧了。”与原文“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几句话进行比较,学生朗读后比较容易就感受到原文语言更加轻快,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出更加美丽丰富的场景。一班的颜佳乐甚至读出了这里的诗意。只是他说不出原因。我想原句里写到“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个“笼”字,将春雨变得更加柔情,而“春雨化作薄烟”轻笼在“人家屋顶上”,就像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墨画,含蓄悠远,就似中国后期诗人一直追求的含蓄的诗境。应该就是这样美丽的诗意吧。只是这里的说法是否牵强了一些?
第二组:改句“野花各种各样,无论是有名字的还是没有名字的,都散在草丛里,闪闪烁烁,美丽极了。”与原文“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组比较后,学生除了能够说出原文语言更加轻快,更能展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之外,也能够体会到原文运用比喻表达的形象生动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原文描绘出来的图景更能够吸引人。
然后我的小结就是采用比喻修辞,能够将景物化作读者日常所见之物,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且突出景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其次,用短句,能够加快文章语言的节奏,给人轻快感,容易使人感受到快乐、喜悦、热爱之心。
这两组改写之后,我的预设是“让学生自己找文中原句,并且改写,比较原文。各学生小组写下一组比较句,两两组合,让另一组说出朗读后的体会,看哪一组合比较棒。”课堂实践发现,我高估了学情。刚刚进入初中,班级学生之间还不熟,小组合作刚刚建成,学生也不适应,后来课上,我还是直接屏显了预设的内容。
第三组:将春草图中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文中语言的诗情画意,感受到文中语言充满诗意、童趣和清新活泼的特点。
第四组:将文中助词减少几个,如第一段,去掉两个“着”两个“了”,改成“反复盼望,东风已来,春天将近”。学生朗读比较后,能够鲜明感受到改句中蕴含着严肃、庄重的气息,更适合在大场合里使用,与《春》中整体的语言风表情达意不符合。
我小结:语气助词,在文中能够柔化语气,提升欢快的情意。
原本预设中还有让学生继续找文中那些字词可以改换?力图让学生比较其他版本的《春》的语言,认识文章语言是精妙的,但是也有不足。我们需要读中思,思中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尽信书”。后来发现课堂时间不足,这一预设并未实施。
最后总结:这节课主要运用比较改读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春》的语言魅力。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春》,背诵《春》,同时也能够找出朱自清其他散文读一读,感受名家散文在不同时期语言的变化。
这一节课内容,在普通班进行了两课时。重点班虽然进行了一课时教学,但是给学生朗读的机会有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