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也颇为震撼。
文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七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何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同一个知识点,同一道题,甚至同一句话孩子给老师的反馈却千差万别。老师仅仅只是提示引导和启发,有的孩子就能快快的顺利解答出问题,而有的孩子老是反复的讲,他依然一头雾水。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尊重差异,接受差异。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些孩子,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学的平衡发展。
我们班有几个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放学回到家几乎从不复习所学的知识,更别提提前预习了,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越来越吃力。出现这样的结果,想来也有我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往往一碗水端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给他们上一样的课,布置一样的练习内容,批评教育上也是一样的方式方法,没有真正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发展。
后进生的转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思维的觉醒及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如何,学习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个人,作为教师不能将知识硬塞给他们,我们要不断的鼓励孩子完成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帮助孩子形成自尊感,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教育。只要我们眼里有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所有点的学生就都会学有所成。让我们相信每一名学生,接受差异,尊重差异,静待花开。